建议看两本书:
1. 自制高频/甚高频天线手册,很老的一个小册子
2. 胡树豪的《实用射频技术》
射频跟低频电子电路有个区别,你要从能量的角度去思考(更接近物理本质),比如短路和开路,都不能吸收能量,所以基本是一样的、除了相位想法——而在低频电子,开路和短路则是完全相反的两个极端。
天线和馈线是不可分离的(因此经常说“天馈”),发射机通常并不是直接连接天线、而是经过馈线(也叫传输线),对于发射机来说,馈线是其负载,对于馈线来说、天线是其负载。
仅就天线而言,你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待和分析:
1.做为发射机(和馈线)的负载,这时它就是一个电阻、电抗(电感、电容)的组合,你关心的是它的输入阻抗是多少、是什么性质(感性?容性?感抗多少?容抗多少?)最终的目的是尽可能的和发射机(馈线)的50Ω阻抗相匹配,最大程度地把射频功率馈送给它、而不是反射回去(导致驻波比/反射系数上升)、增加损耗(swr高的时候馈线、尤其同轴电缆损坏增大)、甚至击穿电缆绝缘、以及发射机末级发热(反射回来的射频功率)
2. 对于环境以及接收方而言,天线的辐射电阻是多少? 场型如何(也就是水平、垂直方向的瓣角)——只有点源天线是(立体)全向均匀的,其它天线都有一定的方向性所谓的“增益”,也只是把电磁波集中于某些方向产生的。
2里的辐射电阻和1里的天线(输入)阻抗不是一回事, 天线的输入阻抗是随频率变化的RCL的组合,绝大多数时候是电阻和电容/电感组成的复阻抗,2里的辐射电阻是一种“视在”电阻,就是通过馈线送到天线上的射频能量,通过天线辐射出去了,从源端来看是被“耗散”掉了——跟电阻通电发热相似,只是一个是电能变成了热能,一个是电能变成了电磁波。
至于你问到的为什么几分之几波长的天线有什么特性,也是因为射频能量被馈送到天线后,电流和电压并不能保持始终同相,从入口(即馈线末端)来看,有时电流领先电压、有时滞后与电压,因此呈现出“容性”或“感性”——并且不是固定一成不变的、而是随频率、天线阵子的物理长度(二者结合就决定了振子的“电长度”——即不以mm、cm或英尺、英尺为单位的长度,而是以波长为单位的长度)
那两本都看完了之后,可以看arrl的天线手册。
三本书里,我个人最最泣血推荐的是胡树豪的“实用射频技术”,不仅详细讲解了天线、馈线,同时把矢量网咯分析的原理也讲清楚了,天馈要搞懂,离开矢量测量基本是不可能的。
祝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