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年的cqww cw比赛结束了,赛前和二爷, BD1IIJ讨论比赛玩法,考虑高波段传播有起色,准备暂别QRP组回归低功组,初步制定目标1500QSO,系数再改进下,争取摸摸全段低功有辅助组记录(苗爷的104万分)。
天线规划:
1.hexbeam(20/15/10)
2.alpha s9 GP(160/80/40)
3.jpc-14 AVQ GP(40/20/15/10)
4.efhw 40m(80/40)
电台: Yaesu ftdx5000MP 100w
这组便携天线用的比较多,性能了解,单人架设方便,原来还想架个delta loop接收天线,周末营地不少车辆游客空间考虑安全问题就放弃了。
这次带好了分屏显示器,紧跟频谱大时代。传播还是不错,一早的15/10都有北美,10m摆摊有一些南美台入账,20m反而人比较少,欧洲在每个波段都不错,周六夜间营地边的草坪停了不少车把GP围住,看着满屏的80/40信号心想着周日等车走了再好好整。
周日一早第一个24小时结束时QSO来到800,虽然系数抓的一般,感觉1500QSO有戏,心里琢磨着怎么处理每个波段的满屏信号时,连接机器的馈线彭的一声张紧了,靠!出去查看蛛网天线军杆被大风吹倒了,还好就断了底部几节管子过阵换一下,总结一下原因原来使用尼龙拉绳有一定弹性缓冲,这次改用钢丝张紧器太紧了对地锚应力太大,东南风来向方向只有一组拉线,下次注意风向应该用2组拉线缓冲。
高潮中断了,冷静下来,决定周日一整天就使用2根GP继续,发挥一下QRP组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继续干就完了。
同时计算了下与记录的系数,分数差距确实难度很大就不奢望了,两根GP分属高低波段扫地为主,频谱上是能看到的信号极少有浪费的,也有一定效率。这次比赛睡眠休息比较充分,周日中午去附近镇上核酸小屋采样发现15:30才开始,车里睡了2小时午觉,周日夜间23点睡觉准备2点起来,结果醒来发现已经4点多了,打开机器频谱一看,40m上的满屏队伍整整齐齐,一点没乱,都是通过的,哈哈。
周日夜间的80m有干扰只有一小段空隙,基本放弃。
赛地40m的底噪有6-7s,低高度的端馈底噪还要大,摆摊是两根GP分左右声道收听,通过细微的差别分辨改善收听,有效。
赛后看看比赛分时通联记录,想想当时的挣扎和坚持还是挺有意思的,哈哈。
提交记录发现这次低功全段有辅助大神云集,二爷苗爷都在,还有一众高手,确实精彩,转来看到BG6GQE96万分和记录只有一步之遥了,BD1IIJ有集体台任务此次没有参加这组。
成绩不尽人意,大家明年继续一起战斗。。
补充谈一下第一次系统使用频谱显示的体会:
用的是n1mm自带的spectrum窗口(sdrplay rsp-1a),很适合比赛的需求,以前用笔记本看频谱,很费劲意义不大属于点缀,这次带上家里的24寸显示屏,舒服多了,频谱需要大显示器,越大越好,这次充分发掘了频谱的辅助作用,qso数量和2018年相同,分数提高了60%,天线系统一般接收性能肯定没有那些大八木好,但扫地时一圈过去基本属于一个不会少,看着满屏的信号扫地虽然有点折磨,实际上非常高效,因为一圈下来就可以安心去摆摊了,1个小时内就不用再考虑没扫干净了。频点空隙看的清楚,摆摊基本没碰到和人家发生冲突。通过频谱直观看到周日夜间80m有干扰只有一小段空隙。
频谱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可以非常清晰得不同看出天线的接收性能和信噪比,周六夜间无意间切换发现 hexbeam接收40m,有惊人的发现,hexbeam竟然在40m是0底噪而且信噪比极佳,果断把它改入接收天线口,40m摆摊,0底噪下再微弱的信号都是听的清清楚楚,大gp的40/80m发射一向不弱,这次不还得起飞了啊,个人比赛习惯前半程探索各波段传播和天线接收发射,后半程再发力,而且天线紧靠营地停车,短暂体验下就去安心睡觉了,感谢频谱为自己永远的解决了40m天线的接收问题!看看图片40m的接收天线切换对比(hexbeam对40m端馈与GP),大家都可以试试。hexbeam对80m无效不能改进信噪比。
所以这次hexbeam的损失对于我的影响是全方位的(40-10)。用环作为接收天线真的是挺好,低底噪,高信噪比,2018年的40m delta loop给我带来的80m波段接收震撼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80m-10m段的收发问题基本都比较满意了,下次再探索一下160m问题。
全波段比赛要学习的内容很多,每次都有新发现。恭喜站长破纪录,我要继续学习,向BA5CW大佬说的那样,继续努力展现简单天线的竞争力,第一步先摸到苗大神的100万分。。











[ 此帖被bh4tqx在2022-12-17 11:27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