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的失误,下山前拷贝的log不全,害得5处昨天深夜跑了一趟上路湾,这才得到了完整的数据,终于在日志截止点前几个小时上交了log。现在可以写个简单的总结了:
http://www.qsl.net/ba4alc/chinese/2016contest/2016b.html 6 BY5CD CQWPX CW 多人单机
一 硬件
1号台:主叫台K3+CB-TEK BPF+ACOM2000A+RRC1289天线切换器,CL10/CL15/CL20/40米线八木/80米4SQ。
2号台:辅助台SUNSDR2PRO+CB-TEK BPF+JAA2013DXA,CL10/EF515/20米倒VDP/40米倒VDP/80米水平DP。
3号台:辅助台SUNSDR2PRO+ICE419B BPF+3MN2013,天线和2号台共用。
4号台:测试台X108G+ICE419B BPF,天线和2号台共用。
5号台:服务器和SKIMMER RABBIT SDR,40米倒VDP,作为10/15/20/40/80/160接收,WINTELNETX SPOT合成。
BY5CD的硬件系统是按照简易的MM,完整的M2以及复杂的MS台来设计的,鉴于今年的太阳活动开始大幅度降低,传播不足以同时有效运行多个波段,所以我们仍然参加的是MS组比赛,这些硬件不需要太多准备,只是比赛当天五处上山把3月底调在了75米SSB波段的4SQ改低到80米CW波段,同时也修复了40米线八木的一条耷拉下来的反射电线阵子。由于时间和天气关系,我们原来准备好的两个方向的20米4单元倒V八木没来得及架设。这样我们只好沿用一条20米DP作为该波段的辅助天线,我们20米欧洲方向的弱势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变,赛后分析RBN的信噪比报告也表明:我们20米欧洲方向明显不如周边的B4T竞赛台。
电台室内部比较大的改变是一套成熟运行的K3——ACOM——RRC遥控体系,同时也是比赛时的主叫台,这是一套随到随用的系统,大大减少了比赛前夕连线和调试工作,除了滤波器因没有band decoder需要手动切换外,其他波段切换都可以在电台上一键完成,比赛时很省心。另外的重要变化就是除了主叫台之外,我们今后都会以SDR收发信机为主来做辅助和系数,由于SUNSDR的功率不足以直接推动FU728系的功放,我们预定了两台协谷新开发的XPS125功放,可是功放还没生产出来,此次辅助台/系数台的输出功率只有800W,这对辅助台的效率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两台SUNSDR2PRO和一台RABBIT SDR形成的SKIMMER SPOT系统在比赛中起了不小的作用,除了辅助台用SDR可以直观的“扫地”操作外,内部spot提供了高效的“扫地”辅助,在这种传播比较差的比赛中,很多时候“扫地”的速度超过了CQ主叫,自己SPOT的出来的呼号可信度非常高,我们只需要点击bandmap——确认呼号——回答即可,而且根据SPOT提示的信噪比,可以知道哪些是可以一击即中的台,哪些需要费点时间去处理,“扫地”的速度每分钟2-3个是比较轻松的。
二 操作
这次的操作员只有3个,BD5XX和我都是48小时在场的,DF9LJ第二天下午4点提前离开比赛赶高铁回上海,BD5CHU则以后勤为主。MS的操作员并不需要很多,原计划中OH7WV因为去天宁岛而跳票了,恰好金爷到有事到杭州,正好被我拉过来顶替ESA留下的空位,尽管如此,对于我们这样的可以做复杂MS的台来讲,OP还是明显不够的,我们大多数时候只有两个台在工作,第二天上午竟然只有药哥一个OP在干活!
所谓复杂的MS,简单讲,就是每个可以工作的波段都需要有两个台同时工作,对于主叫波段,通常是一个台主叫,另外一个台在同波段“扫地”,一方面提高QSO数量,一方面不需要再主叫或者“扫地”之间做纠结,在这次比赛中,我们有不少时段两个台都在“扫地”,在别的台主叫效率很低的时候,我们的策略使效率明显提高。要完成这项工作OP之间的配合也显得尤为重要,比较幸运的是,金爷和我对这种操作都不陌生,配合相对比较好,而药哥则经常抱怨主叫被影响不太爽,这需要时间去调整心态,并磨合顺畅。WPX的规则是每小时可以切换10次波段,理论上还可以设置另一对辅助台,工作在另一个波段,由于这次OP少,我们的辅助OP兼顾了主叫波段和辅助波段的工作,一般很快用完了一小时的切换次数,剩下的时间则安心去主叫的同波段工作,如果是CQWW比赛,另一个波段是可以一直工作的“系数台”,那么我们完全有必要在系数波段上安排两个机位同时找系数。
比赛的两天中SSN值在25到30之间,第一天的K值也有点高,理论上讲这种指数高波段不会有很好的传播,我们应该侧重于20米和40米的操作,而实际情况却是15米的开通出人意料,开通质量虽然一般,但是开通时间超长,传播一直延续到后半夜,当然,MS的限制造成我们知道有传播,也不会在晚上化太多时间在15米上,第二天的传播感觉上要比第一天好,但是很多台第一天都通过了,实际通联效果并不佳,意外的是第二天的10米居然有5-6小时的开通,虽然速率不能和传播高峰比,但无论如何它是我们新增的一个得分波段,免除了在其他波段长时间呼叫没人回答的窘境。10米传播下去后我们回到15米,然后是40米和20米,由于第一天低波段做得少,第二天我们在20米有传播的时候,仍然化了不少时间去补40米和80米。MS就是这样有魅力,一直需要你去判断做哪个波段,这是一种都传播的把握能力,有时候也需要一点运气。
三 得失
传播是一落千丈,即使是做MS,也很难体会到长时间高速通联的乐趣,北美台的数量受传播影响最大,这次的北美台比例从前几年的25%+,下降到了可怕的10%还不到,欧洲台基本保持了原来的比例,亚洲台就偏多了,这样的基本分就会受到影响,如果不做激进的同波段辅助,也许成绩会更差,也许连记录都破不了。很多台都是我们主动去找人家,虽然找台也是有成就感的,但心理感觉上总没有主叫被虐爽,在系数上我们同样很激进,传播好的年代,wpx的系数几乎是做不完的,随着QSO数的增多,WPX系数自然会随着增长,但这次虽然我们十分努力做系数,可到了比赛后期,纵有一堆红色的系数显示在BAND MAP上,我们却无法听到,而频率上大大小小的信号,都是我们通过的非系数,在激进的系数追逐过程中,错误率难免会升高,不知道我们能不能维持10%的扣分率,从来没有对正确率这件事有过这么大的担心。
越是传播差,我们越需要更多的OP去发掘更大的潜力,CQWW我们仍然会参加MS组,到那时,我们需要4个台同时工作,至少要6个OP才能充分发挥我们的硬件优数量势。我们需要重新学习MS的玩法。
[ 此帖被BA5CW在2016-06-05 11:19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