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参加wpx cw比赛,两个初夜献给他了。
提前做准备,但是天总是不如人意。
一阵妖风吹过,天线倒了!!它居然倒了!!!
如下图,意外总是来得突然而意想不到。
人生往往如此。
既然八木架不了,那就只能用原来的变异DP天线打酱油了。
天线差没关系,奥迪有奥迪的玩法,奥拓也有奥拓的开心。
20米低噪是S9+,15米的低噪稍好,是S9。(这是穷人家的处境,别笑!)
天线本身不是设计在15米波段的,
而是40米、20米全尺寸变形DP ,驻波比SWR均在1.5以下。
在15米的驻波比SWR接近4,发射时FT897偶尔会HSWR报警。
没关系,反正CW的发射占空比非常低。
于是,来回在20米和15米波段切换,
策略只有一个:扫地!
PK-3手键主打,S31双桨自动键备用。
由于天线的方向性非常明显,
所以,听得到却叫不通的情况时有发生。
这是烂天线扫地得接受的现实。
48小时的比赛,俺最终上台的时间约12小时。
家务没做完,怎么能上台呢!
成绩比预期的好,最初预计有100个QSO就很满足了,
结果做了111个,心满意足地QRT睡觉去了。
虽然成绩仍然拿不出手,但最起码比上次SSB比赛成绩好很多。
虽然只工作了两个波段,但最终上报的是单人单机低功率全波段无辅助组别。
总结一下:
1、天线的架设,安全是第一位的。
ARRL业余无线电圣经,第一章讲的就是安全,包括架设时的安全,触电安全和辐射安全等等。
何等重要!
2、这次调试八木的程序性错误,主要是调试完没有立马降下天线,等安全了再慢慢计算。
其次,即使在调试阶段,风绳也要先做好并固定。
3、比赛软件的使用一定要提前熟悉,比赛软件是比赛的得力工具。
这次没有将软件的电脑发报设置出来,最终全程手键发报,但也算是原汁原味了。
4、CW比赛,听抄是关键。比赛时几乎个个都是30wpm以上的速度发报,太快了,让人心塞。
5、如果设置好软件发报,跟玩Morse Runner没啥区别了。或许这是竞技体育的固有缺陷。
更有甚者,听抄也用软件解码,CW的乐趣全无,只是个软件操作者,何苦呢?
不过俺个人而言,既然喜欢上CW了,那就坚持手动发报,这是乐趣所在。
6、由于天线的方向性,330度左右的欧洲方向信号非常好,一叫就通。
7、首次通到南美洲的电台,巴西的呼号,令俺心情激动,手键发报时手直抖。
8、软件测算出来增加了30个DXCC,算是不小的收获了。
不过,这是worked,还不是confirmed。
另外,原本DXCC数量就少,所以发展空间大。
9、这两天15米波段的传播非常好,从赛后各大台的数据看,很多都是15米波段占过半的QSO数量。
不管白天还是深夜,15米波段传播都非常稳定,再加上底噪相对低,是俺十分喜欢的波段。
10、旁听到了点子哥的趣事,一个日本的呼号JH4HIH跟另一个台之间确认呼号花了老半天。
他们来回在S、H、5之间纠结,俺听得既心焦又偷笑。这位日本的老兄估计一辈子都郁闷了。
11、比赛比嚼烂布简单多了。
12、通到一个E2X的泰国呼号,一开始以为是英国的,因为英国的前缀是E。
泰国的前缀是E2,所以他们的呼号一般是中间有两个数字的,例如E29BUQ,
他们有权发放只在前缀后面加一个字母的呼号吗?
如果这样也可以,中国等六个单字母前缀的大国岂不是可以发只有两个字母的超级呼号?
13、初次参加比赛,露个脸,俺的呼号下次就会出现在大家的check窗口了,有利于以后的比赛。
14、实际开台时间太少,48小时的比赛,单人组别允许开台36小时,
但俺参加比赛总计只有12个小时,可是实际上俺也没睡多少。
15、想要提高成绩还是要主叫才行,这是下次的目标。
[ 此帖被hjkcos在2015-06-03 11:29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