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是打酱油的,以扫地抓字头为主。
共计669个QSO,搞到了30CQ分区,90个DXCC。累计新增9个DXCC。
单人单机、低功率、全波段、有辅助。

这次比赛使用200米LOOP天线,接收非常好,再也没有出现过以前那种在Q群里喋喋不休地抱怨无传播
的事了。但是感觉发射还是差一些, 和BG0ARE相比, 我两设备都是FT450,100W,QTH 也只相差了
180km,但他使用的是GP天线,我能收到的很多台他收不到,但通联同一个美国电台,他发一次呼号对
方就抄收了, 我却需要重复很多次。
看起来, 这天线, 再能配个乌龟就很完美了。
总得来说,这次比较满意的地方是美洲, 非洲,大洋洲的QSO明显高于以往,欧洲的数量是亚洲的3.4倍,
平均每个系数分需要2.39个QSO,每7.4个QSO即可得到一个DXCC,应该算是比较高的指标了,这一方面
得益于我的地理位置,也和我不惜浪费大量时间狂追DXCC有关。
赛前半个月,狂练MR,成绩由以前的80-90上升到可以稳定在110-120的水平,徒增了许多自信,但比赛时
一摆摊还是手忙脚乱,要么功率太小没啥人来,要么就是发了SPOT之后蜂拥而至,完全无法应付,感觉和
MR完全两回事了。最高的一小时也只有72个QSO。
第一天睡了4.5小时,第二天原订5点的闹钟完全没有有听见,快7点了才自然醒,也是4.5小时。累计工作39
小时, 平均每小时17个QSO,摆摊的时间明显太少。原因是功率太小, 经常被人抢摊,还有就是追字头花
的时间太多。
今后的打算, 首先是要考虑养龟的问题了。养龟虽然不是问题, 但问题是没钱。呵呵。
其次还要苦练操作水平。这次遇到几个大台的操作水平,是在让我折服。MR并不能完全代表实操水平,练到
150可以收手了, 而且是要在35WPM以下的低速,高活跃度的情况下练。再高了也没啥实际意义了。但重点
还是要老老实实练习压码抄报。6字符的呼号必须做到一次抄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