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ll: BY5CD
Operator(s): BA4ALC
Station: BY5CD
Class: SO Mixed HP
QTH: NINGBO
Operating Time (hrs): 22.5
Radios: SO2R
Summary:
Band CW Qs Ph Qs Zones HQ Mults
-------------------------------------
160: 0 0 0 0
80: 6 1 1 4
40: 147 4 17 17
20: 517 82 33 31
15: 716 113 36 35
10: 48 2 10 3
-------------------------------------
Total: 1434 202 97 90 Total Score = 1,182,214
比赛基本数据,一共用了22小时多一点
比赛多了,就很不愿意写总结,但是这个IARU HF还是写一下,因为比赛完发现我对这个比赛完全没有经验。从04年参加南京的B4HQ比赛以来,05年在上海跟BA4ED参加B4HQ,06年自己玩了一下印象中只有不到400qso,不是很爽,07-11年都在杭甬两地搞B5HQ,前两次在20m,后面除了一次40m外,基本都是主操15M CW的,本以为参加了8年的这个比赛,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但事实上,做一个波段/模式的HQ和个人比赛完全是两回事,HQ只要管好自己这半个波段(CW和SSB分开的),说实话就是埋头呼叫,适时扫系数就可以了,前几年的15m传播远不如现在,所以QSO数量最多也就是4、5百个上下,去年接近700也不算什么好成绩,没有传播的时候唯有坚持,其实脑子是很轻松的。
2006年参加的一次IAUR 比赛的奖状
当今年回归参加个人比赛后,感觉像个新手,对这种24小时的全波段混合模式的比赛很不适应,主要是波段分配和传播计划上比较失败。说实话我比赛前也没有好好准备,也就做了个N1MM用的HQ历史查询表,另外用去年BXHQ的log做了一个波段分布对比,借此找出每个时段最佳的工作波段,另外用HAMCAP看了一遍预测,感觉主力波段应该是晚上20米和白天15米,这个跟去年的log统计也是吻合的,于是就用这个指导思想参加比赛了,因为是做SO2R,所以当时就没有考虑系数问题,我觉得这些系数可以用第二个电台去一个个找过来。
主叫时间分配计划图
到了正式比赛的时候,也没啥感觉,比赛开始后关spot,关qq,开录音程序,按计划在第一个小时在40m工作,然而10分钟后我就受不了高噪声下的低速率,于是就切换到20m,速率上来了,但雷电也开始越来越强,直到雷电的在S表上的表现让我感到害怕了才关机,这时候还不舍得关功放,再开功放需要几分钟的预热时间,很感谢CHU这时候给我的电话,他担心我一个人在电台室的人生安全问题。后来雷电稍微小了点的时候我又忍不住继续开始比赛,一直在20m,用另外一台机器做40m和15m,但是这个SO2R控制器的并口一直有点问题,不能自动切换接收音频,靠手动和立体声收听,我能力又不够,为了主叫我还不得不在大部分时间只用主叫单声道,不能很仔细的扫描整个波段,漏了不少重要系数。期间感叹15m能开通到凌晨3点,我们前几年做15mB5HQ的时候怎么就这么不爽呢,而40m则在hamcap的暗示下老觉得不够好,于是以大大缩减了本来计划就不多的40m主叫时间。到了6点多的时候又饿又困,跑到下面办公室泡了碗面和咖啡,用冷水洗簌一番,精神好多了。
休息完毕后听到15m开通NA了,就自然转换成白天模式了,15m开始后就一直是JA占主导地位,而10m的ja一直处于半跃距状态,用低点的天线改善也有限,按计划在中午切换到10m主叫2小时,但是效果不好,我只用了1个小时不到就切换回15m了,15m俄罗斯台上来后就一直不错,到4点多的时候,CHU提着外卖来慰问了,我终于盼来了救星,因为当中这段时间,我懒得下去办公室泡面,一直就是吃香蕉和小面包顶着的,连厕所都没去,来了热饭我忍不住放下了高噪声下的15m小信号,这一放就是一个小时,这时候其实已经无心恋战,就想让比赛早点结束,我好回去睡觉了,前20个小时已经做了1482个qso,其实后面如果认真点那个时段应该还可以做300个以上的qso,但是我休息了,而且休息完还是比较迷糊,几乎处于闭着眼睛做QSO的状态,看来人是不能放松的,在主观上如果没有激情,结果就会有体现;这一小时的放松唯一给我带来的好处是我评判了一下得分构成情况,感觉到10m和40m的系数问题太大了,切换到40m主叫,虽然主要是ja,但是间拿下了不少常见的系数,要不然40m会更加惨不忍睹。
尚未完成的新SO2R控制器原理图
比赛以后看看国外ham的成绩,发现我对系数的态度实在是比较过分,原因主要有:
1 手动控制SO2R不熟练,新设计的SO2R盒自动化程度比较高,但比赛前来不及完成,主要是单片机编程来不及完成。
2 非主力波段给予的主叫时间太少,其实大部分基本系数是靠足够的qso数量自己送上门的,我太注重qso速率优先了。
3 24小时制的比赛参加太少,相比48小时的比赛,更需要周密的策略,因为相同的时段只出现一次,没有第二天的补救了,等你发现哪个波段的不足,已经来不及了。
4 对比赛有审美疲劳,总以为依靠经验可以少做赛前计划工作,到比赛后期又没有激情,盼望比赛早结束,本来以为是熬夜能力不行了,但是后来开车回余姚的时候精神得很,早先的困顿完全是因为意念的问题。
[ 此帖被BA4ALC在2012-11-15 14:17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