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 = 1
v = 2
s =3
d = 4
'
看来不只我一个人有这个想法。昨天我也考虑了,我昨天想的方案是
h = 1
v = 2
x = 3
b = 4
h比j要短不少,x更象形三声。v和b对称,我觉得比d要美一点。。。。
只是这个v在做单字解释的时候会代表被省略的字,不知道会不会出现不方便。
-------------------分割线----------------------------------
另外,请1ham老师指明一下,“吕”,“女”等字的拼音,按照汉语拼音规范规定
应当拼为lu(u上带两个点)
但是日常使用中(比如护照上),拼为了lu(u上不带两点),这也是合乎规范正确的拼法。
在电脑键盘上,使用v键代替了u(上面带两点)而拼为lv,而事实上v是不在汉语拼音方案中的,只是后来颁发的“键盘方案”为了方便使用而在标准键盘上的代替键位。
lv的拼法可以说是最广泛使用的但却是错误的拼法,而如果拼为lu,又会和“鲁”等字混淆。带两点的u莫尔斯电码又不知道怎么表示。
问题是:如果我们要发送“女人”这个词,应当使用错误的但是容易辨别的“nv3 ren2”还是合乎汉语拼音规范但会让人摸不到头脑的“nu3 ren2”呢?
-----------------------------分割线---------------------------
最后还有一点对于解释性说明斜线的处理。开始和结束都是一个斜线,我认为不太妥,尤其是在键谈时,容易造成大脑过多的负担。理由如下面
1)在同一个字可以有多个解释的情况下,会有双斜线的产生(上一个解释的结束斜线和下一个解释的开始斜线)。但是双斜线又可以作为报文正文中的斜线。这样就产生了混淆。
2)当听到一个斜线的时候,无法确认是解释开始的斜线还是结束的斜线。无纸交谈时有的时候接收者不需要解释,但是发送者却要发送解释。本来这个时候接收者可以跳过解释的抄收(或仅松散地听一下)。但是对于接收者无用的信息,接收者也得竖着耳朵听,数着斜线的发送次数,以等待正文的继续。而对于这样的一个扰乱,也许前面的正文内容就联系不上了。
所以我建议:
1)一个字的解释,可以在一对斜线内完成,如果有多个解释,可以使用“逗号(--..--)”来区别。
2)而解释的起始符使用一个斜线,但是结束的斜线后面再紧跟一个“=”,以标示正文的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