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认为好马配好鞍是很中肯的说法。过渡包装和欠包装都不太合适。一个合适的成本比例,比如20-30%,是不是可以接受呢?
'
国内的套件受限制于经济条件,最终售价和硬件成本一般相差不多,这是和欧美发达国家的套件最大的不同。这里我只谈硬件成本,咱们国家软件成本一般没人买帐。
拿k2来说,最终售价大约为硬件成本的3~4倍,正因为如此在机箱及结构件上即使投入和电路硬件相同的成本也看不出什么。但是国内的套件则完全不同,比如q10的电路硬件成本大约为300~400元,而目前的机箱及结构件的成本则为100~130元左右。那么算起来q10扣掉运费成本,最终售价也就大致在760元左右,同时也能算出q10散件每一台大约可以留出200多元的赢余。
你说的20~30%的成本比例,我不太确定是指占硬件成本比例,还是最终售价的比例。如果是整机硬件成本比例,那么目前q10中这方面的比例也就大致是20~30% 。其实如果仔细算算,就会发现售价越低的套件,其机箱结构件所占的成本比例就越大。极端的推导下去,如果我用一个金属铝机箱做一个单管调频话筒的套件,机箱的成本可能要超过电路本身。但是,对于k2,k3这样的套件,机箱成本所占成本反而要低很多。
这就存在一个平衡的问题,如果国内的套件要使用和k2一样品质的机箱,那么对于q10来说,机箱的成本就要超过电路本身。但是如果按照k2的机箱所占其成本比例不变,那么q10的机箱似乎在这个价格下就没有改进的余地了。
所以,我发的这个投票做了5个选项,由低到高这5个情况都是目前国内比较容易做到的。但是我不敢确定用户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所以这个投票没有设置门槛,也没有定下具体的标准。
虽然在国内做件具体的实事很难,但是我希望国内气氛越来越好,而不是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