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体会,业余守则的第四条“友善”的中心意思是业余操作员应该时时照顾到友台,使他们更容易享受到业余无线电的乐趣。对于用手键的cwer来讲,显示友善精神的重要表现之一是尽量使自己拍发的莫尔斯电码接近标准。但是近年来可能是受其他无线电业务的影响,一些非业余的不良手法被带进了我国的业余操作,尤其是在7.023mhz。
莫尔斯电码点划时间及其间隔比例的标准是人所皆知的,国际业余无线电界通用的速度计算方法wpm(每分钟多少词)也只能用标准手法的信号来换算,把所要衡量的电文电码按每分钟含有的“点”换算成单词“paris”所需的50个“点”(“划”=字间隔=3个“点”,码间隔=1个“点”,组间隔=7个“点”),这样得出的wpm数只取决于“点”时间长度而不受电文内容影响。
部队等其他业务的某些报务员有喜欢发怪调的癖好,反正小的通信系统基本使用固定的报务员,互相熟悉适应,不出错就好。但业余电台完全不同,只要一发射,对象就是就是全世界的友台,其中不乏新手和不适应非标准怪手法的朋友。身在火腿圈,就必须尽努力使自己的操作符合火腿界公认的准则。
其实正规的部队报务员发的电码也是很准确的。记得“永不消逝的电波”里的配音吗?按电影里特务的评价说,多么匀称、流畅... 我国业余无线电界著名的ba1aa童效勇老师曾是新四军报务员,解放军渡江时就在敲榔头,他的发报质量也是一流的。1950年代初期,我国国防体育“无线电运动”的主要项目之一是快速收发报(相当于iaru现在的hst),很多主力是专业部队报务员。当时的发报都用波纹机记录在纸条上加以评判,遇到可疑的地方就拿圆规和放大镜分析,点划长度和间隔误差大于1/3就判为错误。别说按这样的高标准,就是拿最起码的标准,现在7.023mhz上某些bravo的信号也是要判为不及格的。例如有的人拍发的“cq”无疑是“-.-. .-.-”,“bg”无疑是“-... .-.”,仅点划长度一项就不及格,更甭谈间隔是否匀称了,只有知情人歪打正着才能抄出“cq”和“bg”来。这样的发报手法作为业余电台讲来是不恰当的。
现在网上有很多带有cw模式的通信软件,只要从电脑的话筒插口输入一个音频电码信号,就可以解读出内容。建议对自己的手法是否规范没有把握的朋友可以用这样的软件来解读一下自己拍发的信号。很多这类软件会有一个学习适应的过程,如果你的手法基本标准,软件经过十几个字符的“训练”,就应该能正确地把你拍发的字符显示出来。如果显示的大部分都是e、e、e和t、t、t之类的,说明你发的报肯定脱节严重,或者点划比例严重失调,需要认真纠正一下了。
改变手法是痛苦和困难的,因为听惯了自己的怪调以后往往很难在发报的时候甄别出自己信号的毛病,就像合唱跑调的人往往听不出自己不合调。但如果把自己的信号先录下来再回放着听,可以帮助听出问题。为了给所有空中友台以容易抄收的电码,至少不要让新手误以为q是“.-.-”、“g”是“.-.”,说什么也需要变过来。如果一时改正不好,不妨改用自动键(或者电码键盘发报),利人又利己。
关于怪调有一个小小的例外,就是还是有少数人用半自动键(机械或电子)的,这种键的“点”是自动的,而“划”和点划间隔靠人工控制,很难发准确。如果把“点”速调得较高就很容易形成一种“扒拉key”特有的怪调,但只要点的数目没错,准确抄收还不致有困难,不至于把“g”听成“r”,把“x”听成“v”,所以业余信号中偶尔还是可以听到这种调子。不过“点”速不要故意调得太快,让人难以听辨,那就与“业余守则”关于“友善”条款中的“缓慢耐心发送”相悖了。故意不顾点的数目乱发一通,把“bg3”发成“-....... .- .......--”,那就更不登大雅之堂了。应该说明的是,认真训练,用半自动键也是可以发出标准信号的。几十年前我国就有用半自动键参加快速收发报比赛的,也照样可以通过波纹机的检验关。
73
chen ba1h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