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道拉吉里山难,3人死亡。
仔细读过了各方的报告(网上的新闻,杨春风官方,鬼子的,glacier2,小毛驴的),似乎可以梳理出整个山难的大概脉络:
登山队在8100高度附近遣返了一名夏尔巴协作看绳回7800米看绳头接应
攀登队长zw于8100米处滑坠200米至7900
负责看绳子的夏尔巴救援攀登队长
全队下撤中遇到白茫天气,能见度10米以内
登山队错过7800米路绳,导致全队处于危险之中
探路过程中,队长ycf滑坠昏迷
多人滑坠,丧失行动能力。
最终三人遇难
这里面不准备讨论登山的组织准备,夏尔巴的能力等人为因素,这些无从判断。只是从纯技术的角度,做一些假设:
1。假如整个登山队带了一些gps,并在冲顶的时候带并打开记录轨迹,则整个悲剧或可避免
2。假如登山队的对讲机是8gr,大本营有aprs接受装备,则可以指挥山上队员顺利回到正确路线,即便整个山峰都处于whiteout
先说假设1:gps如果上山的时候有人带了gps并全程开机,则迷路将成为历史。
登山的人为了减轻重量,恨不得把四角内裤都变成三角内裤,让他们带一个gps上山似乎完全不可接受。但我想没有人会在登山的过程中放弃自己的冰爪和头盔。所以说白了,还是这个东西的重要程度是怎么样的。
必须承认在99.9%的情况下,gps在山上完全没用。类似珠峰这样的商业山峰,已经全程路绳了,想丢掉,几乎不可能。而那些没有路绳的山峰,也都会遍布路旗,gps可以说基本上没有用武之地。
但就怕那0.1%的几率:一旦没有路绳的情况下,又遇到暴风雪,上山的脚印瞬间就消失了,根本不可能看到下一个路旗。这时候,也许gps可以发生作用了。类似情况我遇到过两次,一次是突然来了一片云,看不到路旗了,只好蹲守,偶尔云淡一点的时候,看到下一个路旗,赶紧冲那个方向跑,然后在路旗边上继续蹲着等云淡;另外一次是在雪线以下,也是突然没有能见度没有路了,只好拿对讲机喊营地的队友把经纬度报上来。看其他登山报告,天黑找不到营地在外面蹲一晚上,早晨起来发现营地就在100米之外的情况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
因为天黑、白茫、暴风雪找不到路的情况应该不算少数,也许,也许某一天gps轻量化之后,会像头灯一样成为必须品。
再说假设2:带aprs功能的8gr假设这次山难的时候,山上的人有8gr,山下有指挥系统,则迷路完全可以避免了。至少不会找不到绳子头。
当然这个假设目前完全不能成立:他们上山的时候8gr压根就没出呢;山下的所谓指挥系统也没有呢;就算有,山下的队员也不一定有能力操作这个指挥系统。
但,现在没有,不代表以后没有。
下面yy一下登山指挥系统的功能和构成:
1、终端设备
终端设备也就是队员们背上山的设备,要求重量轻,高可靠,尽量简单。
目前的8gr已经可以承担最初级的终端设备角色了,而且应该扮演的还不错。
一体化程度高:对队员来说,就是一个对讲机。这样不必让山上的队员操作gps,各种连线等等。只要多带电池,让他保证工作就行了。
将来的终端设备,会在8gr这类设备的基础上,增加各种外围设备,传输队员的个人情况(心律,体温,血氧等),以及设备情况(氧气流量、氧气瓶压力等)。其实这些东西技术已经不是问题,关键还是把这些东西搬到山上得到登山队的认可还需要不少时间。可以假设,将来的氧气瓶都有一个接口,有自己的电池,每打开一个新氧气瓶的时候跟自己的对讲机配以下对就可以了。
2、指挥中心
指挥中心负责搜集山上队员的位置、海拔、以及可能的各种个人信息,并对攀登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假如队员迷路了,可以指挥队员向正确的方向行进;如果队员攀登速度过慢,可以根据历史数据分析出来,责令队员下撤;如果累计线路足够多,可以分析每一段攀登所需时间,从而计算出当前队员攀登完成整个线路所需的精确时间。简言之吧,就是把现在russell脑子里面这部分经验量化,并提供给所有的攀登队伍使用了。
没有成型产品前,指挥中心可以由电台、aprs设备、笔记本电脑、相应的软件构成。目前所有的登山大本营,都已经具备了电台、太阳能电池板这些基础设备。只要再增加一个笔记本,一个aprs设备,一个轨迹记录仪就可以了。轨迹记录仪常开,而笔记本只在需要的时候才开。
发展方向应该是一体化控制系统+外接笔记本实现,原因是笔记本操作复杂,是一个不可靠的系统,对操作人员要求比较高。而一体化的东西,内置各种常见功能,不需要boot,只要插上电源就能用,适用于恶劣条件。功能至少应该包括:
[*]显示每个队员的经纬度,高度,以及队员在三维山峰模型上的位置
[*]显示每个队员的身体状况,攀登速度等当前指标
[*]根据队员的历史数据分析一个队员的健康状况,适应状况,供队医分析判断
以上纯属yy,但我相信8gr在登山队内必将迅速普及。而大本营控制中心,短则三五年,多不过10年,必将普及。特别是对于那些商业队伍而言。
特别说明: 8gr的生产商yaesu的母公司vertex传说已经被moto收购,所以不再是一个日本牌子了,大家可以安心购买了。我在网上只查到了一个收购邀约,没仔细查是否收购完成了。(主要还是怕万一收购没成,心里不是更郁闷了。)
本文发表于hellocq.net aprs专题,转贴请注明出处
(bg1pv@201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