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 沟通是第一
中国式的思维一切都是“标准”“统一”
握笔、弹琴。。。。。。都要所谓的姿势标准
但是我的好多国外朋友在谈到他们的学习过程中
讲究的是个性 包括左手握笔
国外钢琴大师的姿势
都不符合“中国标准”
但就是能够创造经典
他们在教育中
对所谓的“标准”都不是非常强调
更注重个性和乐趣
本人是搞书法的
目前我们国内流行的握笔姿势是
悬腕 四指直式执笔
而邻国日本目前的执笔还是像目前三指拿铅笔的方式
好多国人看了 觉得“不标准”
殊不知
日本人目前的执笔方式才是“标准”
延续了从唐代以来一直惯用的执笔方式
我想,莫尔斯也是如此吧,我们不是军人。。。
纯粹为了乐趣
不影响通联就可以了
至于采用何种方式
可以千差万别
而不是“标准”“统一”
我们都是有个性的人,何必要把自己变成机器人呢?
方法是实现目标的途径,重点应放在目标而非方法本身
语言沟通是目的,不可能要求每个人的语调语速都一致
只要遵循最基本的法则,形式完全可以多样化
同样,我们玩莫尔斯的目标应该艺术化而非机械化
艺术化就是讲求自由与个性
中国的传统教育模式就是“标准”“统一”
使得我们所有人的思维都是“马列唯物主义”的单一思维
坚持一元的“达尔文进化论”
无法容忍一些超验的思维模式
这严重影响了我国在自然、人文社科等领域与国际学术界的差距
我们的宇宙自然界是千变万化
同样人的思维方式亦是千变万化的
何必要永远站在“马列唯物”的单一角度去思考问题呢
作为新生代,80后生
我们应该打破这种传统的教育思维模式
不能继续去“毒害”我们的后代
当然,最基本的法则还是必须要遵守的
比如·—之类不能混淆
否则就打破游戏规则了
毕竟,艺术也是建立在技术基础上的
art,希腊语作techne,拉丁语作ars,
在文艺复兴初期,其意思更偏向于手工艺技巧
直到达芬奇时代,它才从手工艺技巧中摆脱出来
归为自由或伦理的学科
强调艺术的知识化继续到启蒙时代并且直到十七世纪才与科学区别开来
美术,美的艺术,les beaux arts,直到18世纪才建立
也就是一直延续到如今的“美术”观念
显然,艺术的基础是技术
莫尔斯亦是如此,基本的规则(特指morse code[a·—;b—···]),
我们不可绕开
必须严格遵守
至于执键方式、拍发速度、节奏等
完全可以多样化、自由化
这是本人的拙见
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