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话筒属于pzm或者叫pcc话筒。最原始设计来自于皇冠(就是做功放很厉害的那家)。70年代研究话筒在接近反射边界的时候会引起声染色,梳状滤波器效应。克服的方式话筒需要原理这个反射边界。另外一个思路就是话筒无限接近这个反射边界,这样就能够得到直达声和反射声的延时差别,此时整个反射边界就等效为话筒极头。
pzm和pcc差别最主要是pzm的话筒极头是无向纯压力型的,指向被边界切成一个半球的指向,而pcc采用心指向的极头安装在边界上,整个话筒指向是一个“切掉一半的番茄”
这类话筒因为结构限制,都是采用驻极体话筒,唯一一个例外就是neumann的gfm话筒,只有它是真电容的。其它的皇冠,shure,akg,日本的at,等等都是用驻极体极头的。
这类话筒工作需要一个更大的边界,如固定在讲坛的桌子上等等,这个边界大小决定了话筒的低频特性。在一些特殊场合如舞台台口,接收效果或者乐池拾取大提琴,低音提琴类的还需要在话筒下垫一个减振层。
对于一般语言,其实这类话筒使用比较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