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主导,全民参与,汶川地震中民间救助创新不断——
“永不消失的电波”找到亲人下落
日期:2008-05-21 作者:姚丽萍 来源:新民晚报
“除了捐款捐物之外,我们还能‘捐人’。”这不是笑谈,地震救灾中,在政府主导之外,出现了不少过去少见的民间参与方式。如果把社会救助资源当作一张网,每个网格上是各具专长的人,在非常时期,有组织的、经过资源整合的“网格”所迸发出的慈善力量,不可小视。“网格化”的民间救助呈现出专业化、低成本、高效率的鲜明特征。
架起空中桥梁
5月12日大地震后,灾区对外通信联络一度中断。市民陆女士的丈夫当时正在四川彭州,无法联络,陆女士心急如焚。
“bg4dqq,bg4dqq,听到请回答,听到请回答。”5月14日晚7时,本市无线电爱好者郑洁接到了另一位无线电爱好者“bg4dyh”的呼叫。“你的电台发射状况怎么样,呼叫成都有问题吗?”“bg4dyh”问。“新电台,没问题!”郑洁答道。
不久,“bg4dyh”带着陆女士来到郑洁家,对成都的呼叫开始了。10分钟后,成都无线电运动协会通过应急频道回应呼叫,并转呼彭州救灾中心。20分钟后,彭州救灾中心回应郑洁,将依据线索寻找陆女士的丈夫。
“bg4dqq!人找到了,受了点轻伤,已送成都。”第二天傍晚,郑洁收到了这个好消息。
“上海无线电运动协会有5000名会员,最年长的94岁,最小的还在读小学,绝大多数是爱好无线电的驾车一族。”郑洁说,平常全国各地的发烧友常通过电台联系,非常时期,“永不消失的电波”就成为灾区和外界沟通的重要桥梁。
民间空运救灾
“仓储志愿者两名,要求:严谨、稳健、有高度的责任心;能在工作日全天工作,持续4-6天;有车,因为我们的仓库在上海西南角外环以外;此外,志愿者最好具有仓储、物流的工作经验。”
这个在网上公布的“招聘启事”来自“驼峰行动小组”。从5月17日起,上海公益组织联合发起“民间空运救灾——驼峰行动”,筹集地震灾区急需的物资,再由中国红十字总会李连杰“壹基金”提供航空运输资源。
“所有的物资募集都由志愿者承担;所有的捐赠者几乎同时又负责运输,将捐赠物资送到仓库;所有的仓储也由志愿者负责,他们本身就是物流仓储专业人士。”上海映绿公益事业发展中心负责人庄爱玲说,行动小组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整合这些“专业资源”。
适应发展需要
无论是“永不消失的电波”,还是“驼峰行动”,都不难看出民间救助“网格化”的鲜明特征——专业化、高效率、低成本。卢汉龙说,“网格化”民间救助的作用也因此令人耳目一新。
“民间救助的新形式,不要说在30年前,即便在10年前,也是不可想象的。”卢汉龙说,经济、技术,以及公民社会的新发展,都为“网格化”的民间救助提供了现实可能。
事实上,5·12地震发生后,上海的社团、民非组织、基金会纷纷投入救灾,提出“愿意积极与政府部门、媒体、医疗机构、基金会、企业和其他任何正在从事或将要投入救灾的民间组织合作,充分沟通信息、充分协调行动、充分共享资源……” 本报记者 姚丽萍
http://xmwb.news365.com.cn/yw/200805/t20080521_18797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