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震膜直径上的区别,一般把半3/4英寸以上的震膜称为大震膜,这个只是喜欢或者是约定俗成,没什么太大根据,要说为什么是3/4英寸,我想可能是xlr卡农插头的直径。
原本录音用的电容话筒绝大多数是大震膜,直径大约是1英寸的样子。基本有中心引出头和边缘引出两种。neumann的k47极头和akg的ck12极头是50年代时候的两种风格的代表。前者因为限制震膜的低频振动,低音并不是怎么好,但是制作工艺比较有保证。后者的低频特性很好,但是大振幅的分割振动限制困难。
小震膜电容极头基本都是声学测试话筒沿边而来的结构,特点是生产更加容易控制。在声音的区别上,指标角度小震膜容易做得更好,但是录音听感并不很好。最大声压级这个指标反映话筒能承受最大不失真的声压。电容话筒主要限制在内部放大器上,但是极头失真也存在,小震膜话筒的最大不失真声压级会更高些,有些可以达到150db(spl)的样子,录镲什么的也没问题。但是大震膜话筒最大不失真声压级就很低,一般是11?-130db的样子。问题的差异就出在受声压的面积上。但是同样问题表现在有利的方面便是大震膜话筒固有噪声一般都比较小,原因就是同声压级,能输出更大幅度的信号给话筒内部放大器。
至于驻极体话筒,因为原本都是作为低成本的电声元件给消费级别产品采用,没有必要做成大震膜。现在越来越多人认可驻极体这样的形式了,厂家也不愿意开发过高成本的产品,毕竟曲高和寡,再者世界市场上录音的高端话筒被认可需要5-10年以上时间(现在最著名的那些高端话筒,对于电子产品的更替新换代时间来说都是爷爷级别了,如neumann的u87是70年代初期的新产品,dpa的4003什么的,是bk的80年代新产品)。
基本两种趋势,一是高端产品的平民化,降低成本亲近大众消费。如德胜就帮助2家话筒的“世界名牌”做长期的oem,797也有一段帮rode做oem,现在为小牌子做极头,话筒的更多。
另外一种趋势就是驻极体化,毕竟减少很多成本。如akg的c3000,c4000什么的都是低价位的大震膜驻极体话筒,用驻极体材料去做大震膜极头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