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ote=老干部]80做线性放大,p耗不够的,除非是放弃线性将管子静态处于c类。
一般商品的ssb机早期的有用到2个80管子做线性高末,400w输出功率的。主要就是这个管子设计概念比较老,如果做个曲线a类或者偏ab的,动态曲线的中点总会超出p耗的最大限制。(除非是做小功率的。
一般80和81在国产的超声波清洗机和热合机上用得很多,说是80很结实。但是这些设备基本上全是c类的。
80和81原型是前苏联的管子,再溯源rca与其完全相同的管子没有。看设计年代应该是等同于美国40年代初的设计。主要是玻璃管自冷,屏和阴极的结构以及跨导。另外40年代末以后设计的管子很少有g?和p同一段引出的设计。
从80和81的p上屏好耗是很小的,偌大的p大约是600多w。大p带来的问题是输出电容大,巨大。无疑限制了高频的应用。电子管后期设计的思路都是单位面积高屏耗,通过材料和传导方式尽量减少p的面积增加散耗,70年代木80年代初的“末代设计”几乎把p的单位耗散功率提高到每平方厘米500w的水平,很厉害了,这样的设计才能减少p的电容。
再看看业余的线性pa,除了金属陶瓷管和几个中功率玻璃管并联外(如数个572b,811一类),最好的选择就是3-500z一类的管子(价钱现在很贵)。这个管子别看是玻璃管,其实是eimac很晚大约50年代中后期才设计推广的玻璃管,给业余市场为主的应用。当时考虑在p压规范的状态,不用g负压就能做线性放大。管子设计的结构是g丝很密,高跨导,离开ch很近。为减少各极电容,尽量提高ch的单位面积发射和提高p耗。在业余使用qro的情况,也可以再提高p压并且加g负压。所以现在电子管的设计已近尘埃落定,多年不会有新管设计出来了。但是玻璃管在已知型号中,3-500z用在hf的线性放大是非常适合的东西。看过3-500z设计的苦心,回来再比比fu-80,fu81,其实真是无奈的选择,因为要屈服价钱和货源的情况。
至于800w的pa用单个80的管子,其实要做线性的,几乎就很难。除非偏c类,不在乎imd.另外还有一个猛药,索性就用偏c类的,但是增加射频反馈,修正失真。但是这样的设计用单个80的增益已经不够,并且电路调整会复杂,日后换管调整也比较麻烦。
所以建议成本加上不多的情况下,采用2个fu80或者81会比较容易些。不过6bf是执拗的,有奇迹发生是大家都希望的。[/quote]
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