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起低成本的低中频方案,我是十分认同的。但事实上,我在前几年讨论k2的时候就相信k2肯定是一个好的套件。
我之所以说k2的成功主要依靠的是炒做而绝非性能,也是基于从电路分析它的性能和它所获得的如此崇高的评价有点的离谱的不相称。即使不愿意从电路的角度来想这件事情,那也可以从纯商业的角度来讨论。
从电路上看,k2所使用的元件几乎全部都是很常见的零件,而电路也是十分简单的电路。从商业角度看,如果这种用最常见的零件和最简单的电路组成的机器性能真的可以比大多数商业电台好的多。那么各个商业电台生产商,尤其是小日本没理由不去开发类似的商业电台。
当然,也可以说商业电台要保证全频段的性能,而k2是窄带的业余机器。但是k2的利润无疑是相当高的,有如此高的利润何以见不到号称“经济动物”的日本人生产类似的机器?
'
我想日本人可能是觉得业余机的市场还是小了点。所以不敢玩只能用于业余的机器。毕竟ic7800演变出来的专业机赚钱比业余机多多了。从序列号看k2卖了6000台左右,k3到现在卖了不到4000台。我想日本大厂不会满足于这个量的。
k2/k3目前最高的指标在于它的窄间距的动态范围。我看了看排名表,只要是采用b band pass作为前端选择的都取得了很好的指标,再加上k3的低中频方案带来的窄roofing filter的便利条件,它排在前面也就是顺理成章了。-- 这个特点在国内很可能体现不出来,但在mm比赛电台,或者是远征电台环境就非常有用了,我记得最近一次纯k3的大型远征,最多的时候实现了同一个波段上同时出现3个台工作而互不干扰的情况。
k2我没有用过,只见过一次,是在w8lrl家里,当时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他的小巧和极低的收听电流消耗。
另外,要说一点,k3的常用功能全部设置在了面板旋钮上,是我见到的人机界面做得最好的。-- 除了一点,它的数字键没有设置快速多寄存器波段切换功能。
k3的另外一个弱点:他的各个模块的屏蔽没有像icom那样做的好。可能是它为了提供可安装性,而牺牲了这一点。
除了上面说的两点,我没有太多的抱怨了。
其实国内k2/k3不少了,据我所知,b1z这次要用两台k3。
我和5tt对k3的总体的评价是:k3不是个省事的机器,由于他是由一个个模块自己搭出来的,而且有非常好的邮件列表讨论氛围,有任何细微的修正都会促使你拆机器:) 但确实值得拥有。
但愿有一天会出现山寨版的k3,至少我现在已经看到提升版的kx-1出现了!

不过k3不是那么容易山寨的,毕竟有那么多软件的东西在里面,除非直接拷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