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cw传送汉字一直没有一个最终的方案,并不是在于技术的难度,还是大家不够齐心协力吧,连ba1ham陈老师这样的权威呼吁了好几次都没有结果,实在很遗憾。听到频率上ja爱好者经常用流利的和文通报有时候觉得很羡慕,觉得我们自己应该有一套通用的汉字报文格式。
我觉得电报码并不是很适合广泛使用,因为起点太高了。而用电脑和电报本的方法在应急时不太容易实现。所以陈老师推广的拼音还是比较可行的方案。但我认为在拼音的字母报文中加入长码数字效率比较低,不但影响速度,关键是影响报文的流畅性,一大段这样的报文听起来缺乏韵律。爱因斯坦认为一个好的物理定律从结构上应该表现出美学定义,一个好的编码系统也应该如此。所以我还是建议能采用部分声母字母替代数字的方案。至于哪些字母更合理科学,可以留给大家讨论。
我设想的方案,因为“j”是一个类似阴平的音调,而且很类似长码的“1”,所以可以代表阴平;“v"代表2因为上述的"u"无法用的原因;"s"代表3比较短促,而且是长码"3"的前半部分,同时3个点也容易和3对应起来;“d”代表4因为降调的原因,因为"d"比"b"少一个点,效率也略高一些。这几个缩写其实并不困难,类似多记忆几个"/","&"的morse码而已,一旦花少量时间习惯后,就可以大幅度的提高通联效率。
对于余老师说的"msg"和"ch"的问题,我认为"msg"目前已经很少在国际上业余无线电中使用,但因为在国内的专业系统中使用过、或仍在部分使用中,容易和国内定义的短码系统混淆。而且本身cw就是电报的广义说法,在用msg表示报文,有些循环引用的意思。而ch表示的不仅仅是个报文字头,而是标识着报文格式,类似日文报的“do",而且也和计算机编码中标识汉字的缩写对应,一旦形成规范后容易被理解一些。至于创新的问题,这种编码方式本身就是新事物,所以也不存在国外友台不理解的问题,一旦推广开来,就会约定俗成地形成一套通用的系统。
一家之言,说得不妥的地方请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