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看指标比较倒是容易进入误区,唯指标论。殊不知话筒为近场使用而特意减少的低频相应正好补偿的近讲效应的低频提升。
另外录音话筒很少能够做到20-20k正负0.5db的情况,现在主流的大震膜话筒为加强亲切感,5k-15k这一段,普遍有3-10db的提升,我所知道的所谓有“大震膜,电子管”感觉的话筒都是这样,排下队:akg c12vr,c414tl2,c414xls。。。。neumann u87ai,m149,m147,tlm103。。。at的4066。。。。sony的c800g,包括以频响平治著称的dpa(早期b&k采用测量话筒技术给录音用的)现在出的系列中也不乏这样处理的。
所以说耳朵听到的音色容易给眼睛欺骗,好多年事已高的录音师,比较相信经验,甚至有看话筒外形而暗示音色的特异功能。
另一个好笑的例子,现在中低端声场测试,扬声器测试系统绝大多数采用松下的6毫米驻极体话筒(可能是wm61a,不确定),主要是廉价,频响有所保证。实际用这样的话筒比较b&k的标准话筒频响真是很不错了,再加上测试系统软件随话筒的校正文件基本可以说除了高频有点细微峰谷,其它和b&k的测试话筒如4194级别没什么频响上的差别,指向因为6毫米更小,还比bk好点。长期灵敏度下降没心思测。但是用这样的话筒录音,声音真的比较硬,包括bk话筒也是很硬,远远不如neumann的大震膜好。要说指标neumann的却不怎么好30-16k样子5k-13k还有最大10db的提升,18k迅速下跌,极头很大,高频付瓣很多很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