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滚球法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滚球法是一种形象的说法,科学地说是依据击距理论确定保护范围的方法。所谓击距是指闪击距离或放电距离。具体地说,当雷电光导从雷云出发在距大地较高时,它自由发展不受地面特征影响,只有雷电光导达到大地附近一定高度时才开始向地面突出物偏转,同时地面突出物产生一个向上的迎面先导,雷电先导与迎面先导会合就形成雷电的主放电,主放电的长度就是闪击距离。如果避雷针的高度使得避雷针比被保护建筑物先达到闪击距离,那么主放电发生在避雷针上,被保护建筑物便免遭雷害、击距理论通过了实验验证,80年代许多国家已相继采用了滚球法,雷害事故分析证明它是有效的。
滚球法是以半径hr的一个球体,沿需要防直击雷的部位滚动,当球体只触及接闪器或者只触及接闪器和地面,而与被保护建筑物没有接触,那么该防雷设计被认为符合防直击雷要求。
不同等级的防雷建筑物规定了相应的滚球半径hr,我国《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版)规定:第一类防雷建筑物hr=30m;第二类防雷建筑物hr=45m;第三类防雷建筑物hr=60m。
二、滚球法作图举例
(一)单支避雷针(见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