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前规划
今年升级为奶爸之后上台和DIY时间成指数式下跌,其实并没有多忙,但带过娃的都知道平日时间成严重碎片化,不确定什么时候就要搭把手,所以今年自己比赛基本上报废,也就5月在本地BA7NUC亲戚的农庄搞过一次半拉WPXCW体验非常不好。当时大家就在讨论年底比赛要怎么搞,而我那时正是最忙时候没什么心思研究这个,时间一转眼就到了9月底。
到9月底我们又重新讨论起这个事,刚好娃那段时间生病,想着10月大概率还是不方便,11月估摸着会好一点,就给家里领导吹风,看11月能不能争取出一两天完整时间参加比赛。最开始不同意,后来勉强答应。然后就开始场地勘探工作。最开始计划是在家附近靠海边地方找个位置,白天比赛晚上回家带娃。之后去了2个地方看,环境是非常好,对EU NA方向都是大海,但最大问题全都是荒地,不但没住的地方,连水电都没有。一开始很理想化考虑搭帐篷+发电机解决,队友也有点心动,但几个人讨论之后还是放弃,因为场地并不是一片完整的平地而是分散各种石块和杂物+杂草的不规整地方,而且需要大量人手做前期工作(类似于上个月B4M情况),目前不具备足够资源且现场没地方暂存,只能放弃。后来想着要不要回5月农庄,但一想到晚上S5-7的底噪和他略带凹陷的地势,主要还是5月份那次糟糕的体验吧直接放弃。在赛前一个月时跟BG7JAV(去年给我们介绍场地的天文协会会长)聊这事,得知他同学在珠海西边租了一个场地养虾,并发了个短视频给我,当时看不出什么情况。由于和JAV有多次场地合作经验,而且他这个同学之前也帮我们搞过IARU比赛一些工作,并且这个场地QTH还可以,起码对NA和加海方向很开阔,天线架设点旁边是一条300米宽的河道,但对EU有一点山头阻挡(后来问了大神确定该山头影响不大)而且住房,水电都有,可以看一下。去现场看了感觉喜忧参半,只是一种“非要在这里比赛也还行”的感觉,但同学很支持我们比赛。之后和NUC,BG7AMD带了电台和天线前去测试底噪,发现比农庄好得多,基本决定在这里进行。如果在这里比赛就必须48H全程在现场,离家较远,这事后来又和领导讨论,得到可行回复,心里基本踏实了。而NUC也可以连续48H在场,这样就不会再出现去年干到第二天下午集体跑路的情况。
比赛规划
对于BY7KP游击小队来说,MSLP组别1R1M是不二选择,这么多年也验证了这个组合稳定性,关键就看地理环境。
天线和设备
20-10米:依旧是spiderbeam+15米重杆,但这次赛前对天线驱动单元振子做了维护,原来振子末端有点问题,后进行重新接线整理,没想到做完这些把天线升起来后发现10米驻波从1.3升高到1.5,不知是馈线还是哪里出了问题,有点郁闷。
40米:我们从去年三角loop,到2单元相控阵。由于有2根升降杆和2套旋转器,考虑升级为八木。但铝管八木太重不太行,后来研究一下电线moxon,觉得比铝管轻便且性能还可以,随开始买材料动手。当时考虑尽管八木离地高度不够1/2波长(只有最高14米),但八木毕竟有前后比,还是比GP或DP好一点吧?买了一堆抄网杆做主梁,外发加工一些铝材件,做了电线振子。11月初找了个时间把材料拿到空地上试装了一下,发现抄网杆太软(总长约9米)尽管拉了风绳,下垂依旧明显。当时考虑有一些变形问题不大应该能用,就赶紧打包了。结果比赛前去到现场施工才发现比预估的变形要厉害。由于现场风大,抄网杆主梁发生水平弯曲,只是拉吊装风绳解决不了问题,经过一个晚上北风,整个天线变形严重,振子也不同程度下垂弯曲啥的。而且将天线升起后测试发现谐振点严重偏低到6.72MHZ,赶紧掏出仿真软件算了一下,除了振子变长,似乎找不到谐振点偏低的可能原因,连优化的方向都没有,心里凉了半截。由于时间紧迫没办法再调整,心想只能加天调凑合用了。
80米:原计划搞一个倒L,底部用发夹线圈匹配,但周六实践一下发现驻波根本调不下来,放弃。
设备和周边:IC775+FTDX5000,双旗舰配套拿出了目前算豪华阵容(其实据我所知本地有一台FLEX6600但不方便用来比赛),天线复用依旧是三工器+BPF,多次比赛考验依旧稳定如初。
赛前准备
比赛前一周将2根升降杆和一些附件拉到鱼塘。到鱼塘和同学沟通当场傻眼,由于规划变更,原来操作间已不可用,同学一指远处另一个房子说那个房虽然旧了点,你们随便用。过去一看好家伙7-80年代建的小瓦房,门口又连搭了了半老不新的棚子,棚子玻璃碎了一半,顶棚倒是新的,房间里一股陈年老房味扑面而来,地面都是灰尘,但奇怪的是房间里一张床却非常干净。同学解释说刚把这里连同隔壁一个大鱼塘新租过来,房子之前人在住刚刚搬走。虽然是抗战款艰苦奋斗风格(让我立即想起10年前B7P鱼塘边的工棚)幸好现场有电(但之后发生了意外),也没有退路,几个人现场讨论后,还是决定在这里开工。
比赛前一天早上,3个OP,后勤队长BG7AMD,电键专家BD7LAE等前往架设天线和设备连接调试。天线安装位置在河边高地上,地面刚刚统一进行填土比操作间高2米左右,虽然赛前连下好几天的雨但地面没有变软。在下午5点大部分准备工作完成。
比赛情况
本次比赛SN水平比去年略低,但丝毫不影响高波段发挥。开赛前2个钟头10米都是大片NA过来夹杂几个JA,非常酸爽。下午约3 4点10米开始有EU堆叠。小莫在爽着EU,我和NUC,AMD和后面到场的BI7KLH一起把moxon拆下来重新调整一下,希望驻波能好一点,但最终没有成功。到了6点左右,系数台在15米330度左右听到TO4A,V47T信号挺不错,得益于本地良好底噪水平,打开一级高放,V47T信号震耳欲聋。另外还有PZ5,V26K等几个加勒比海系数,全部收入囊中。这时就发挥出独立系数台的巨大优势,主叫这个时候在10米被欧洲摩擦,系数台就在15米用小功率和一大堆欧洲日本台拼刺刀,几个关键系数都要花3-5分钟才能叫到,不过绝对值回票价。到晚上9点多20米开始有EU出现,本想着20米至少得持续到下半夜,结果到11点半左右20米逐渐变得鸦雀无声,底噪也异常安静,连BD7JNA的解码反馈都看不到一个EU,感觉很崩溃,搞不清什么状况。之后20米波段一直处于瘫痪状态,整个波段很平静。这时40米瘸腿八木在扫欧洲系数。天线虽然驻波起飞,估计前后比也惨不忍睹,但俗话烂船还有三分钉,估摸这moxon不比GP好多少,但居然也有很强方向性,天线正或背对人家的信号强度相差很大。就这样整个半夜都是40米扫地加主叫,但效率很低,只能算凑合能用。
第二天传播差不多,但开始下雨。下午4点多10米开始EU堆叠,晚上15米补上,10点左右开始20米打算补齐昨天缺少的快乐,但依旧只持续了2 3个钟到12点波段又恢复一片寂静。这时小莫已经回中山,NUC去民宿休息。我想吧干脆去其他波段扫地看一下有没有意外惊喜,结果接近凌晨1点在10米LP方向听到HD8CW,虽然很弱,但由于10米底噪低得吓人,开2级高放后底噪听感并没多大变化就像没插天线,但信号就打雷了。听到他CQ,一枪过去轻松拿下。很安静底噪中就他一个飘忽但很有力的信号,那种感觉让人回味无穷。之后40米也没多少收获,稍微睡了一下,凌晨4点多NUC过来接班,40米坚持干到6点多,然后切换到15米主叫,10米+20米扫系数,完成最后一个半钟北美狂欢+部分系数打扫工作,完成比赛。
总结
1)场地突然变动,措手不及,幸好及时调整心态重新启动;
2)完善的后勤保障是比赛成功的关键,而我们这次后勤专家BG7AMD让我们对后勤一词有了重新理解——例如比赛前一天下午操作间供电4平方电缆被钩机压坏导致停电,当时大家都很崩溃,塘主查了半天没找到压坏的位置。没想到出这种问题,更没想到AMD随车带有一卷100米的1.5平方2芯线,马上从不远处重新拉电过来,保证了供电问题,简直是料事如神!当然AMD提供的后勤服务远远不止这些,这里就不展开细说了,好的后勤比赛更加舒适。BD7LAE BI7KLH在赛前和赛中也提供了非常多的帮助。还需要感谢珠海无线电协会,珠海天文协会等提供大量帮助。
3)3个OP的MS相比2人组合要舒服很多,可以有效轮换休息,当然再多一两个人更好。
4)辛苦折腾的40米MOXON只能给到50昏,这次没有发挥预想的效果,甚至可能不如全尺寸倒V,如果第二天白天花一点时间把moxon拆掉直接换成倒V(外加一个80米倒V)可能会更好一点,但没有实施。
5)夜间20米传播很差,似乎好几个地方小伙伴都反馈类似情况,但看起来4区的20米非常好,搞不清什么问题。
6)全场系数收拾得还可以,特别是15米是我们系数收获最多的一次,也是第一次批量收获加海地区,不确定是地理条件加持还是传播帮忙。
7)夜间场地底噪非常低,40米下半夜SSB底噪甚至只有2-3S,这在我去过的几个低海拔地方最好的一个,电磁环境满昏
虽然场地艰苦,OP和后勤都折腾的比较累,但最后的分数证明大家付出都是值得的。比赛过程也很开心,特别是搞定几个以前从来没听到过的加海台的时候。这次分数把我们比赛成绩又猛的拉高了一个档次,不知距离团队天花板还有多远,但感觉还是有进步空间。就像去年比赛完的感觉,留给之后一个提高的机会。当然问题也有很多,核心还是需要一个相对固定的场地。
[ 此帖被永远的FM在2024-11-26 15:37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