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327阅读
  • 3回复

关于业余机的carrier point的调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老干部
 
发帖
764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楼 发表于: 2008-06-09
短波机和vu带有ssb模式的机器,只要不是很老的型号,具有通过菜单方式调整carrier point的功能。
比如ft8?7系列的第15,16,17,18项分别是lsb的接收,发送,usb的接收和发送的载波偏置调整。而更早期的kenwood的ts50等机器也有第71,72项分别调lsb,usb载波点偏置和维修菜单a3和a4预置lsb和usb的载波点频率。


所谓carrier point并不是和标称发射与接收频率有关,而是调整发射调制与接收解调的音频信号频带位置的。

以前一本音频学者提出50万法则的概念,告诉大家一个好听悦耳的音频系统,其频率上限和频率下限(幅频特性的高低转折点)需要相互匹配。所谓50万法则,就是按照当时日本学者的审美观念,在规定中心频率的情况下,高频和低频的频带限制乘积大约为500000,乘积数值过大则可能高频太多,低频乏力。过小则高频清晰程度不够,闷。

单边带通讯,为了节约射频频带,去掉了am调制的一个冗余边带,并且部分限制或者完全限制了载波的传递。采用经典的滤波器法得到ssb信号,发射的频带直接由滤波器决定。自从dds和收发机单基准技术的广泛应用,通过菜单调整载波点的功能成为可能。通过控制bfo和vfo的相应偏置,可以做到标称接收或者发射频率不改变,而改变接收和发射的频带偏置。其中发送载波点频率的移动,可以调整发射的音调是沉默还是尖锐。调整接收载波点频率,可以调整设备面板shift的中心位置和统一usb与lsb切换时候shift音调不统一的问题。

在此之前,类似的调整只能在机器内部电位器和可变电容完成,很多设备特别是类似icom的风格,采用了很多涉及发射和接收频率的振荡器,并且切换不同模式都须由电子开关切换,所以调整相对比较当年单基准先锋kenwood,麻烦很多。

现在一些爱好者热衷外接话筒,前置放大器和eq以及压缩等改善发射音质,但是所谓载波点调整应该优先于外部设备和收发机内部eq之前调整。先调出个基本适合的发射频率范围,然后在做发射预加重。
离线BA0BZ
发帖
2318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8-06-09
印象里某本书上还提到64万法则,频率的中心值为800hz,系统的低频/高频的截止频率乘积=640000的时候是均衡的声音。
离线老干部
发帖
7646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8-06-09
基本上是审美观点不同,还有各国语言发音和音节平均速度有关。日本语言比较急促,比较平。类似nhk和民放什么的很喜欢语言录音采用有低频近讲效应的铝带话筒,并且在混响时间非常短的直播室录音棚使用。
很有趣的事情是90年代以前我国的中央台播音语速比较慢,采用比较长混响时间的小播音间,那时比较靠南方的电台一直采用很短混响的房间。到了90年后,渐渐中央台也采用比较快语速度,短混响时间的棚。

现在听文革时候的录音,除了情绪激昂不用说,语言速慢,整个声音缺乏低频,房间的混响尾巴很明显。

至于50万,还是64万,应该表现在整个频带是上移还是下移。以前电子管时代觉得bass足就是声音好,而现在的消费电子产品普遍追求小体积,低频不会象以前产品那样侧重。
离线老干部
发帖
7646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8-06-09
另外,关心语言的高低平衡的关系。很重要的是
1,了解语言传递信息到底是那个频率范围起到决定作用。
2,语言的能量分布。

以上1点关系到传递的可懂度清晰度,对于dx是很关键的。以上第二点有助于合理利用收发机输出的能量,不要在无关音质美化和增加清晰度的频率范围浪费太多无用功率分量。

每个人的发音从频谱上看,都是非连续,调整eq因人而异,需要找到关键点。这些关键点的频率主要是围绕在基波和基波的几个有限的高次分布的。又因为声调的转折,基频的高低会发生变化(其实集种在一个倍频程内)牵掣到eq作用的q值。音质的修正在此基波上的2-5次谐频率分量上能够做分别的调整,这样的短波用语言eq最适合使用。
切去短波ssb信道不能传输的频率,有助于保证if边带滤波前的电路不发生过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