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12 CQWW SSB 多人多机比赛,来自全国各路高手聚 集BY5CD一起比赛,并以打破芬兰人十多年前在B1A的多人多机记录为目的,但结果却因为准备工作问题、噪声问题等影响了大佬们水平的发挥,最终没有打破记录。在BY5CD比赛了两年,噪声问题日益严重,光靠设备天线去弥补,总是有限的,因此有了越来越强的换地方念头, 这让BY5CD施工的俞老板听说后,就和BD5CHU说,他们村里地方应该可以满足我们的要求,可以考虑一下,俞老板和他的工人们在BY5CD搞了几年,对其实也业余无线电这块也慢慢熟悉了,知道我们想要什么,我们也习惯于把他们当作BY5CD的一份子了。
说干就干,CQWW SSB之后的一个周末,BD5CHU似乎忘记他比赛前结石的痛苦,我们兴高采烈的一起搬着设备和天线到俞老板老家,东钱湖边的山村——上路湾村去测试电磁环境去了,我们带了鱼竿和蜘蛛天线去测试,测试结果还是比较满意的,除了傍晚的20m噪声稍大,其他都比较理想,这和BY5CD的老巢鄞州中学比真是天壤地别。
不过这次测试比较仓促,于是我们决定利用CQWW CW比赛我单人参加SOAB组的机会,做一次完整电磁环境的评估,比赛的回顾见
2012年比赛记录(下)的最后部分(或
http://www.hellocq.net/forum/read.php?tid=306828&fpage=2)。这次测试的结果比预期的要差一些,40m和20m都有阶段性干扰,尤其是白天的时候,估计受到附近的横溪镇或者山脚的俞家村的影响,噪声还是有点大的,比城市里很多地方都好,但对通联还是有明显影响,20m大约到傍晚6点恢复正常,而40m要到晚上11点左右才接近正常。
无论如何,这已经是我们能找到的最好的地方了,除了环境和地势的优点之外,当地居民的支持程度也是难能可贵的。我们下面的工作是要进一步测量一下山上不同位置对不同波段的噪声影响,确定之后就可以大规模开工了。俞老板为了我们能有更好的操作环境,竟然果断开始动工造一幢新的两层楼房,这让BD5CHU异常兴奋,还敦促我拿一个详细方案出来,下面的图就算是我初步完成的作业了:

基本思路是建设一个能满足多人多机、多人双机、多人单机和单人单机比赛的强大的竞赛台。本设计主要针对的是多人双机项目,能够满足两个波段同时主叫,并且分别有自己的同波段辅助台,另外还设置了一个第三波段辅助台,以求最大化提高系数分。当然,在这个前提下,多人单机自然而然就变得异常强大了,其中一个机房满足主叫和主叫同频辅助,另一个机房满足系数台工作并可以随时监听第三波段。当切换的单人单机比赛模式的时候,居然发现可以满足多至三个op分别参加单人全波段比赛,当然其中的一个只是很简单的配置,不过这种配置对于一般个人台来讲已经不算太差了,用于做教学和新手培训绰绰有余。至于多人多机比赛,这是个兼顾设置,它能满足20m和40m包括主叫和辅助之内的完整配置,160m和15m则需要共用一个辅助台,80m和10m也一样要共用一个辅助台,考虑到本地传播开通因素,这个配置对于M/M组来讲也算比较理想了,只有灰线时段有两个辅助台找系数的压力少大一些。
然而这个设计的实施是个比较大的工程,所以这只能分阶段逐步实施,从设计上保证前后的兼容性,以减小升级带来的重复劳动。2013年基本上是以建设简单M/2配置为主,上半年的WPX比赛用于进一步测试环境和天线配置的合理性,下半年的CQWW比赛则要做到有全功能的M/2比赛能力。到2014年考虑进一步提高10m和15m的天线组合能力,当然也可以考虑安排M/M的比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