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篇
我认为操作一直是包括b1z在内的国内多人竞赛电台的弱项(b7p除外),普遍的情况是,好的操作员不可多得,技术全面的操作员更是凤毛麟角,一个操作员可能将通连速度的瓶子轻易打倒,但是在主动查找系数,熟悉字头方向、熟悉传播状况、软件熟练使用、团队合作,自身体力分配等等上面的瓶子难以攻克。在远征竞赛的操作中,一个好的操作员必须具备以下素质:
1,身体健康,强壮。不见得要特别年轻力壮,但他一定是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2,他知道什么是重点,什么是非重点,将自己的体力分配到有利于提高成绩的活动中。
3,接受同伴的意见和帮助,特别是在联网操作的情况下,对于同伴传过来的字头要有很好的处理。
4,对操作的模式熟悉,能维持一定的通连速度。
5,对于字头有基本的方向感,不至于听到tf字头把天线转到东北方向。
6,熟悉设备,操作时能利用设备的优势(可视频谱、窄带滤波器、nr、notch、接收天线等)获得额外的通连优势。
7,懂简单的无线电原理,知道简短振子会将谐振频率升高,知道简单的不同波段缩短长度对应提高频率的计算方法。(不用花哨的微分操作,只要在那个频段取两个频率,分别算出长度,然后做线性计算就好了),我曾经在hellocq的软件板块发帖建议一个软件的改进,增加这个简单的计算功能,在调整天线时非常有用。
8,知道并能制作简单的附属设备,如音频转接开关,陷波器,斜拉天线,等等,这些都不是神秘的东西。
9,在紧急情况下(如天线损坏)能尽快找到恢复竞赛的方法。
一般竞赛的要求没有那么高,因为很多事情已经在平时完成了。闲话少说,言归正传。
2*6/ice-419a
通过去年我自己参加的soab比赛,我深深体会到更换天线不能用拧馈线的方法,一定要让天线能够自动切换(通过继电器切换),因为没有像b7p那样强大的资金支持,sixpack太贵,这次还是使用去年自制的2*6天线切换器,隔离度和可靠性还行,除了自制的工艺比较糙一些,在开始时断了2根控制线,但后来修复以外,48小时工作很稳定。m2的比赛还有一个重要的物件就是波段滤波器,这是一个q值不高,带宽高达1-2兆的简单lc滤波器,但是国内就是没有人批量制作。虽然我们有全套的分离波段滤波器,但本着一切自动化的原则,在比赛前订购了2台ice-419a组合滤波器,使得b1z光在这个简单的lc滤波器上的投资直逼万元大关,bg1edp(本坛之tna)看过以后决定要山寨这个419a,但他一般都会在我们花了大价钱之后才决定造福大众,而且时间遥遥无期(lp-100就是例证)。我们的另外一套单独波段滤波器在比赛前b7p说是要借用,本着大家帮助大家的原则,我们愿意帮助,但好像后来不差钱的b7p应该又有了更豪华的解决方案......。使用波段滤波器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它是万万不能的。即时使用了,在倍频频率上(如7100和14200),竞赛台的谐波很容易穿透滤波器到达你伙伴的耳朵里,给他造成不必要的干扰。不过,在干扰下通连,也是多机组最基本的技能之一,曾经在我的一次值机中,无论如何都不能避免同伴的干扰,硬是在他发射的间隙中把比赛坚持下来。这个时候,两个人的操作要非常的和谐,如果能同时收发,就会给对方增加很多的有效操作时间,而且呼叫的时间要尽量短,在同伴要求你暂时停止发射的时候,你要配合几秒钟,分数就是在这种兄弟般情谊的配合操作中逐步上升的。
pass multiplier
在操作的过程中,特别是在传播开通时,操作员的精神非常紧张,本着团队合作的原则,团队成员应该通过网络,收信机为操作员提供炮弹,通过收信机传过来的系数应该会更可靠一些。操作员要能分辨出收信机传过来的系数和自己认为有把握的系数,优先进行尝试,为了保住呼叫频率,可以使用机器的a/b vfo或者s&p来记录自己的呼叫频率,以便随时回来守住自己的阵地。个人认为s&p要好一些,因为有的收发信机当你用电脑控制频率时,他会固定地更新一个vfo而不是当前vfo(如jst-145/245)。操作员应该及时响应,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使得这个关键性的工作能够继续下去。另外,系数的窗口随时都在变化,对于当时不能通联到但凭经验在未来1-2小时之内能够通连到的系数,可以先存储下来,伺机再试。这次比赛中,bd1isi一段时间中,作为收听台,传递的系数非常高效,160m的nh2t就是bd1isi在160米发射天线上听起来越行越强,pass给bd1tcc,在不长的传播窗口中获得的宝贵的双系数。
主动找系数
操作员不能只依赖别人pass系数,自己也要主动地寻找频率上新出来的系数,可以说每时每刻都有新系数出现的可能,特别是run rate很高的时候。有的操作员舍不得简单重复的通连操作,不愿意在高速率时寻找短暂的系数窗口,其实是一个错误的做法。这次vo1au做得很好,只要是过一定时间(一小时左右),他肯定要停下来,在波段上搜索一遍,还有就是在传播起来的时候,rate很高,他也会停下来花2-3分钟搜索一遍频率上的系数。由于在华北,还要take care10米的小baby,我几次让team在15米的高峰时间停止操作,转到10米去搜索可能的新系数。
人员操作策略
本篇开始时说了,人员全面技能的问题一直是我们的最大问题,凭心讲,这次参加b1z cqww ssb的操作员的平均操作水平,最多只能达到b7p操作员平均操作水平的一半。怎么办?由于比赛前两周,都在忙于rac业余无线电工作委员会成立筹备之观摩(后文再叙),也没有时间讲解操作策略,其实最简单的的分配策略就是低波段用老手,非窗口时间的高波段用水平一般的操作员。还有一个原则就是语言和地区偏好,bd1tcc的一个俄语发音的“u”的字母解释法让我们多了不少俄罗斯及周边电台,ba1aj在第二天傍晚没有远地传播时,将天线指向日本,用日语收回来300多个日本台,vo1au亲切的加拿大英语以及偶然几句简单的法语,使得北美信号骤然增多,fo8rz就是在dave的法语中找出b1z的信号,给了我们一个双系数。另外,对于信号的辨别,也需要经常练习,熟能生巧(practise makes perfect),这句英文是我在大学学英文时最常用的一句话,在这里最合适不过了,强大信号的8n5a在bd1qxu和bd1tcc听来,分别抄成了两个不同的呼号,还觉得是个新系数......,人员的操作,无他,practise makes perfect。
国外操作员
近年来,国外的操作员到中国来操作、参加比赛的情况日渐增多,操作水平也各有千秋,如何看待和管理他们的操作?除了语言不能顺利交流外,他们的水平是不是非常高呢?在这里我们简单探讨一下。有一年的cqww,我和一个老外一起操作一个低波段,第一天晚上我操作,特别好,无论是字头还是qso数目都达到历史新高,第二天白天下雨了,天气变冷,一班来讲,雨后天冷的晚上是低波段最难得的黄金时间,空气中的静电没有了,雷电干扰也没有了,可是一个晚上的操作,他的qso数量只有我的1/4到1/3,比赛结束的时候,他对我说:“我的操作水平有待提高”。我相信这不是他的真实想法,他绝对是世界顶级的竞赛操作员,放在任何一个竞赛团队都不会拖后腿,即使是在wrtc。只是,这里是中国,这里是中国的北方,他最强的技巧是在群集的蜜蜂般的信号中找到快速通连的方法,而我们,是要在广阔的天空中寻找那只不可多得的蜜蜂。在欧洲,西欧就像本地,z7,z8也如囊中取物,稍远一点的ja有强大的功率,他们从来都不用担心没有电台找上门来,只有在需要找系数时,才需要尖起耳朵寻找例如by, jt等微弱的系数。说到wrtc,我又想起来ba7nq和ba4rf参加的那届,取得了不太好的名次,事后得到了不少的诟病,我想和这位世界顶尖竞赛操作员的经历是一样的,试想,两个平时都饿得头晕眼花的人突然掉到刚烘好的糕点堆里,忙乱之中谁知道该先吃面包还是花卷?只有那些平时就吃得很饱的人,才会不慌不忙地系上围脖,左手拿叉右手拿刀不紧不慢地享受早餐。我相信如果下一次wrtc还是他们俩去,他们一定能够有质的飞跃。
波段切换
波段切换可参考上面我们发的rate图,作为m2,我认为这次波段切换基本正确。保龄球朝着一只只球瓶飞去,但40米/80米的西欧,20米的加勒比等球瓶纹丝不动,还浪费了我们不少的球,这次不再详述,如果有人想要详细讨论,可来人来函具体研讨,联系地址是......
安排休息
这个一直是b1z的弱项。传统b1z是一个赶热闹的群体,要么大家一起很有精神,谈笑风生,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要么全部歇菜,横七竖八地寻找自己的盗梦空间,连操作员也是呵欠连连,以前下半夜通连b1z的有台应该有体会。这次还算做得比较好,睡觉也是提高最终成绩的一种方法,参考上面的第二点,这次我们睡觉的安排还不错,每个人都安排了合适的睡觉时间,我每天都睡了7-8小时,第一天白天还去健身中心游泳一次,对于疲劳的改善很有帮助。在我操作的时候,始终处于清醒状态。dave, tcc, isi, aj也安排了不少的睡眠时间。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