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第二点,我认为b1hq在这种情况下要设立multiplier station。因为20m cw的running rate很高,在传播好的时候让主叫台停下来去找系数会损失基数分。
如果是一个不是很忙碌的波段(比如40m或者15m),我们可以让一个操作员一边在主叫频率上自动呼叫,一边监听其他的频率。ft-1kmp有这样的功能,打开双段监听(dual)以后,耳机的左边是主叫频率的信号,右边是副频率的信号。通过调谐副频率旋钮来在其他频点上搜索系数。这样做类似于so2r,对op的要求高一些。他得同时找系数,还得应付主叫频率上可能出现的应答。
对于20m这样繁忙的波段,一个独立的multiplier station无疑会更合适一点,哪怕multiplier station条件不那么好,有些台叫不到的时候可以要求主叫台切换过去叫,也能节省不少寻找的时间。两个台的op要配合好。大家有空不妨研究一下wrtc2002这部纪录片。里面的操作技巧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下载innoprobe和hamcap,两个软件和dxatlas集成以后可以依据实时下载的电离层数据对未来几个小时的传播作出预报,同时以不同的颜色直观地显示在地图上。当然,这种传播预报只能给你个概念,经验还是重要的。
先不看别人的成绩怎么样? 从我们自己的log中发现了几个问题:
1) bxhq的比赛任务,提前了不少时间分配下去,但比赛中还有一些电台,出现电脑和电台连机问题,writelog不能取出电台频率.这个小问题,如果对比赛任务重视,注意细节准备的话,是不应该在比赛中出现的!获得电台频率有什么用?我在10米cw操作,有个hq问我,你们的15米cw在哪里,一看writelog中的显示,15米cw在21000. 一个送上来的系数分可能就这样丢掉了. [表情]
2) 20cw的很猛, 通连速度很高, 但24个小时, 除了因为qrm问题, 在14026上下几一k两k地调整过频率之外,还有抓了3个系数台而改变过频率之外,工作频率一直没有怎么变过,因为一直在摆滩呼叫.比赛的分数是基础分x系数分,摆滩猛通得到的是一时的快感失去是总体成绩!
3) 再想想自己的系数分,有多少个是看internet上的spot通到的,有多少个是靠自己搜索搜出来的?现在不少人都依赖internet上的spot,经常利用spot,会提高你抓dx的效率,但也会让你的抓dx的功夫退化!
4) 传播分析, 有多少个bxhq电台在比赛前, 比赛过程中对传播进行过分析?
5) 20米ssb在开始的2小时也有失误, 因为对欧洲的qrm比较严重, 而把天线对去了日本, 因为通日本电台舒服一些, 但基础分小了, 其实那时欧洲的信号也很不错.
我想, 先自己解决了自己的问题, 再和别人比地理条件, 本国电台数量等客观问题吧, 这样才有利于自己的提高.
我想了几天啦, 想到了这几点, 说得不对的地方, 请各位老大拍砖!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