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
这叫我怎么说叫呢~
由于从秦、汉就开始设郡的昭通自古是云南统治者的出处,多的不说,就说民国的唐继尧、龙云、陆汉都是统治云南的“云南王”,解放后由于国家的边疆政策(稳定),对昭通的投入少之又少,到2003统计占全云南省人口30%多的昭通,解放后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仅占全云南的6%不足,加上开发过早生态环境不好,所以很贫困,虽有千年的文化底蕴,但也逃不过贫困的命运~~
昭通市的历史
一、昭通市历史发展概况及历史沿革
昭通市开发较早,历史悠久。据考古发掘,在昭通市过山洞 内发现距今10万年前的早期智人牙齿化石,在7个县发现新石器 遗址、遗物。 昭通市夏、商属梁州,周为窦地甸、大雄甸,春秋为蜀国地 靡莫部,秦为蜀郡辖地,西汉置犍为郡,辖朱提(今昭通、鲁甸、 大关、盐津、水富)、南广(今彝良、镇雄、威信及四川高县、珙 县、筠连、兴文)、堂琅(今巧家、会泽、东川),东汉置朱提郡。 三国时为蜀地。两晋、南北朝仍置朱提郡,曾一度设置南广郡。隋 置恭州,唐沿恭州后分置恭州、协州、曲州。南诏时属拓东节度使, 部落首领各据一方,兼并后存乌蒙、乌撒、芒部、东川4部,其中 乌蒙最强。宋大理国时设乌蒙、闷畔、芒部、易娘、易溪等部。元 时,设乌蒙、芒部、东川三路。明洪武年间由四川布政司管,称乌 蒙、芒部、东川三军民府。
清雍正五年(1727)从四川划归云南省管辖,设乌蒙、镇 雄、东川府,实行“改土归流”,次年,降镇雄府为州,隶属乌蒙 府。 清雍正九年(1731)云南、贵州、广西总督鄂尔泰认为 “乌蒙者不昭不通之甚也!”、“举前之乌暗者易而昭明”、“后 之蒙蔽者易而宣通”,奏雍正皇帝准改乌蒙为昭通府。置恩安县为 治所。弃天梯(今土城)新建城于二木那(今昭通市城)。 清代中后期,昭通府辖恩安县(今昭通市)、永善县、靖江县 (绥江县)、鲁甸厅(鲁甸县)、大关厅(大关、盐津),镇雄直 隶州辖镇雄县、威信州制署(威信县)、彝良州(彝良县),东川 府辖会泽县、巧家厅(巧家县)。
民国元年(1912)沿清末旧制。 民国2年(1913)云南都督府裁府设道,道主官称观察使, 裁厅置县,县官称知事。昭通隶属滇中道,辖昭通、鲁甸、巧家、 永善、大关、绥江、镇雄、彝良县和威信行政公署。民国6年( 1917),从大关分置盐津县。民国17年(1928)撤滇中 道,各县直属省管。民国21年(1932)威信行政公署改为设 治局,民国23年(1934)成立威信县。 1943年,设立云南省第一区(昭通)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辖昭通、鲁甸、巧家、永善、绥江、盐津、大关、镇雄、彝良、威 信10县。
1948年,从云南省第二区(曲靖)划会泽归昭通管辖。 1950年3月,昭通解放,成立云南省昭通区专员公署。4 月称昭通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1年3月,称云南省人民政府 昭通专员公署,1955年3月又称云南省昭通专员公署。辖昭通、 鲁甸、会泽、巧家、永善、绥江、盐津、大关、镇雄、彝良、威信 11县。 1958年10月,会泽县划归东川市。11月,省人委决定 撤销鲁甸县并入昭通县;撤销盐津县并入大关县。年底,“人民公 社化”、政社合一,全市辖昭通、巧家、永善、绥江、大关、彝良、 镇雄、威信8县。 1961年4月省人委决定鲁甸县、盐津县恢复建制,并报请 国务院1962年3月批准。 1968年9月,成立昭通专区革命委员会。1971年改称 昭通市革命委员会。 1974年7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从四川省宜宾县安边区 划出安富公社、横江区水东、水河公社20个大队(87平方公里) 归云南省绥江县成立水富区,在区内建立云南天燃气化工厂。执行 时未交绥江县辖,由昭通市革命委员会直属。 1978年8月,成立云南省昭通行政公署,1980年改称 云南省昭通市行政公署。
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水富县。同年,经国务院 批准,从昭通县划出城关、北闸、博禄、蒙泉等镇、社14个大队 成立昭通市。1983年9月,昭通县并入昭通市。1984年恢 复区乡建制,废公社为区。1987年区乡体制改革废区为乡。到 1996年末,昭通市辖昭通市和鲁甸、巧家、永善、绥江、水 富、盐津、大关、彝良、镇雄、威信10县173个乡(其中19 个民族乡)33个镇,4个街道居委会,1218个村公所和村级 办事处,25828个农业生产合作社。
二、南方陆上丝绸之路与昭通市古代经济的开发 秦开“五尺道”(因道宽仅五市尺,故名),巴蜀商人进入昭 通贸易。昭通成为中原文化、经济同云南交流的必经之地。是云、 贵、川三省的结合部,成为这一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汉时,中原和内地的商人、工匠到朱提(今昭通、鲁甸、永善、 大关)、南广(今镇雄、彝良、盐津、威信)、堂琅(今巧家、会 泽、东川)屯垦,发展农业、手工业、矿冶业和商业。经过数十年 的开拓,坝区开始出现土陶、砖瓦、毡衫、铜器等 制造工场。铸有东汉年号及朱提款识的“单鱼铜洗”、“双鱼铜洗” 、“双鹭铜洗”和朱提银块、铜锭都从昭通沿“五尺道”、“南夷 道”运出,销往全国。食盐、丝绸、蜀布、铁农具由商人贩入昭通 集散。史载:朱提、南广、堂琅的市场物品有16个大类,农产品 有大米、蔬菜;畜产品有牛、马、羊、猪、皮张;山货药材有野兽、 珍禽、兽皮、麝香及各种植物药材;副食品有盐、酒、肉食、杞酱; 丝织品有丝绸、麻布;羊毛制品有毡衫、羊毛绳;矿产品有银、铜、 锡;青铜制品有刀、鼓、铃、甑、瓢、盘、釜、洗、炉、长乐卣、 三连杯;工艺品有摇钱树、西汉箔人、三连子母铜印、骑鹿铜俑、 抚琴铜俑;土陶制品有鬲、罐、瓶、瓦、砖,汉砖最具特色,分有 纹、无纹和纹饰图案三种,图案中有牛形砖、放牧砖、人物砖、车 马出行砖等;文化用品有砚、墨、毛笔等;东南沿海输入的商品有 海贝、陶器等。国外流入的商品有琉璃、珊瑚等。 当时的市场已广泛使用全国流通货币金、银和五铢钱,朱提银 已成为流通全国的商品和货币。朱提铸的铜币“莽大泉五十钱”广 泛流通于朱提、南广、堂琅及附近地区。
,p> 宋代,居住在今盐津、绥江、永善、大关、镇雄、彝良、威信 的“南广蛮”、“董蛮”和“石门蕃部”的少数民族商人,常年结 队将马匹、毡衫、木板、花椒等物品从“五尺道”、“南夷道”运 往四川叙州出售,换取盐、茶、绢、绵、麻布、红糖等物品运回, 并以贡马形式同宋王朝进行茶马贸易。 元代,乌蒙已置城市,村落较多,交易以海贝为币。城里已出 现较大的商人,经营大宗的盐、麻布、米、酒、香料、肉食和土产。 金由政府专营,不允许私人经营。 明代,出现官方贸易与民间交易并存的局面,官方贸易每岁一 次,由朝庭派员交易。《明史·土司传》记载:“太祖洪武十七年 (1384)乌蒙军民府,定其赋税,岁八千石,毡衣八百领。又 定茶叶、布疋易马之数,岁四千马、一匹马给布十匹或茶百斤,盐 如之”。通过南方陆上丝绸之路输出的乌蒙马、毡衣、乌蒙铜洗最 富盛名,特别是乌蒙铜洗盛水后,用手摩擦其双耳,水柱冲起,状 如喷泉,销路畅旺。
清雍正六年(1728)实行“改土归流”后,流官加强了与 中原和外界的交流,厂矿渐兴,采炼银铜蜚声全国,吸引了三江五 湖、两广、陕西、江西、川黔及本省的人到昭通办厂。开办银矿、 铜矿的冶炼。仅乐马厂就拥有炉匠,砂丁近10万人,年产银50 万两,铜40万斤,系云南最大的银厂。各省到昭通办厂或经商的 人多以同乡或同行利益结成行帮,建立“宫”、“庙”,定期活动, 这些宫、庙的建立和活动,反映了当时的经济文化的状况。据《昭 通乡土志略》记:昭通厂务发达、称银用秤,乐马厂、长发洞、金 沙厂相继大旺,出银甚多,商于厂者,贩一车米去厂兑一车饼(银 饼)运回”。鲁甸乐马厂形成三个集镇市场:厂周围各省建的宫、 庙林立;市面熙攘、生意兴旺;盐津老鸦滩和永善金沙厂从乾隆五 年开浚金沙江输运京铜后,滇东北所产银、铜、山货药材,人背马 驮到老鸦滩,部份用船运到叙州、泸州。老鸦滩堆栈林立,店铺盈 市。《新纂云南通志》载:老鸦滩厘金局年收入10—15万两白 银,占云南全省厘金收入80万两的12.5%—18.75%。 永善金沙厂银矿区形成三千多厂民的集镇,最大的街河坝街,仅银 铺就有48家。附近黄草坪码头运入川米、川盐、棉布等倾销或转 运昭通。清乾隆九年(1794)彝良铜厂坡银厂、铜厂开办后, 商旅辐辏,年输出白银万两,干笋、桐油、(木见)油、天麻、木 漆、土靛等10余万斤。
清咸丰元年(1851),昭通府域经济已很发达,有商号 56家,资本最大者一家80万两银。 清光绪十三年(1907),昭通始成立商务分会。民间形成 具有行业性质的行帮12个。各省商人所建的庙、宫改为会馆。洋 货逐渐充斥市场,洋纱、洋布,直至洋火(火柴)遍布街城。国货 除土特产品外,都被洋货排挤。 南方陆上古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昭通与外地的交流,特别 是与中原和东南沿海的交流,促进了昭通经济的开发与发展,在历 史上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昭通市的改土归流 明清时期,昭通市是乌蒙、芒部、东川等土司的领地。土司 是元、明、清封建统治者授予少数民族统治者的世袭官职。随着经 济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屯田、移民政策的推进,土司所代表的奴隶 制生产关系就成为这些地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而且,这些地 区的土司统治者在政治、军事方面长期与中央王权处于对抗的地位。 明嘉靖五年(1526)明王朝废除土司制度,将芒部军民府改为 镇雄府,任命流官治理。这次尝试,因芒部土司叛乱而失败,未能 推行。清雍正四年(1726),雍正皇帝支持云、贵、桂总督鄂 尔泰用武力推行改土归流,将乌蒙改为昭通府,东川改为东川府, 降镇雄为州,委派了流官。在乌蒙镇派兵驻守。雍正九年( 1731),在已实行流官治理的昭通、镇雄、东川等地清丈土地, 招募附近州县的农民来开垦种植,每人给地20亩,作为世业。改 土归流的措施和变革对发展昭通经济起了重要作用。
(六)“五尺道”和“南夷道” 公元前316年(秦惠王后元九年),惠王命蜀郡太守李冰在 (棘火)道崇山峻岭中开山凿岩,修筑通往云南的道路,秦始皇统 一全国的过程中,派常(安页)继续李冰的事业,把开凿道路从四 川宜宾经昭通延伸到曲靖。因路宽仅五市尺,故称“五尺道”。西 汉隋唐时期,经过昭通到云南的道路有两条:其一,由四川宜宾起 经昭通市水富、盐津、大关、昭通、鲁甸到曲靖往西,即“五尺 道”,也称“石门道”;其二,以宜宾为起点往南经四川的高县、 珙县、云南的威信、镇雄、贵州的赫章、威宁进入云南,史称“南 夷道”。“五尺道”、“南夷道”的开辟,经过昭通7县,是古代 中原文化、经济、政治与云南交流的必经之路,促进了云南各族人 民与内地人民的交往及昭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七)李永和、蓝朝鼎起义 1858年(清咸丰八年),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影响和推 动下,昭通爆发了李永和、蓝朝鼎起义。李、蓝是昭通市人,因不 满清廷官吏的腐朽和官廷压迫,分别在大关县的屯上和昭通市靠近 贵州省威宁的观音山揭竿而起。两人率起义群众汇合后,推李永和 为首,称“顺天王”。1859年秋,在盐津县牛皮寨整编扩充队 伍,随后向四川进军,到年底占领四川自贡盐场,吸收盐丁灶夫, 扩军10万。1861年,李永和进驻眉山,蓝朝鼎进攻绵阳,形 成夹击成都之势。此时,起义军发展到60—70万人,转战川西 南、川西北、川东北各地,纵横驰骋80余州县之间,使四川总督 数易其帅。1861年9月,起义军在绵阳与骆秉章决战,蓝朝鼎 败退丹稷,次年1月在突围中牺牲。李永和曾谋与石达开会师未成。 后在宜宾被俘,被害于成都。此后,起义军退出四川,由蓝朝柱率 领,转战于豫、鄂、陕边区,与太平军陈得才部相互配合作战,在 西安附近击毙清将钦差大臣多隆阿。1864年夏,蓝朝柱在安康 战斗中遇伏牺牲。义军由蓝朝壁、蔡昌龄率领与太平军启王梁成富 合军,共有3万余人,坚守在甘肃阶州城,同清军昼夜血战长达9 个月,终因寡不敌众,全部壮烈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