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赛之前,wrtc大会把一些巴西当地电台往年iaru、wpx等比赛日志,发布在网上给大家研究,我和rf通过这些日志,并结合传播预测软件,制定了我们的波段切换计划和通联区域计划。
同时,我们准备的资料还有,各个hq电台的缩写列表,以便校对比赛过程的抄收到总部电台的信号报告,大圆图等等。
比赛过后,通过和其他比赛电台的dx spots比较,我们发现这个通联计划还算比较正确,在比赛中,我们都在适当的时候出现到了适当波段。但有一个错误,就是在比赛刚开始的时候,我们选择了20米波段,呼叫了10分钟一个qso也没有人回答,后来马上转换到15米cw。根据赛后大会的分析,本次比赛的前三名以及更多的电台,均采用了比赛一开始使用15米cw,这个也算是我们本次比赛中的一个失误。
在这次比赛中,我们发生了一个很奇怪的问题,就是用ssb呼叫极差,回答的人不多,在比赛开始后,我只享受过3分钟左右的pile-up之后,就一直苦苦呼叫而没有人回答,于是,我们的信心有些动摇,在比赛的大部分时间,我们都是使用自己技术一般的cw作为主要通联方式,最后,整个比赛我们作了约1100个qso,ssb的数量不到100,这种情况,确实是在我们的经历中是极为罕见。
在巴西,通联北美和欧洲比在国内容易,这里到欧洲和美国都是8、9千公里的距离,在距离上,通联非洲更加容易。但通联大洋洲、亚洲、还有我们这里很容易通到的ua9(俄罗斯亚洲部分)都成为了稀有的dx。加勒比海的信号就更不用说了,比赛过程我通到了一个np4a,信号就像我们通ja一样响亮。
这次的比赛,每个裁判,每个小时把自己所在比赛队的成绩,通过手机短信,把成绩发到大会总部,总部在更新到网上,其他火腿可以通过网站看到每小时更新一次的选手成绩。
比赛中有一个亮点,就是我在20米听到了b7hq,当时信号还不错,很快就辨认出是bg7ixg的声音,我们从国内飞行了近两万公里,来到了地球的另外一端,此时听到了国内的信号,自然有些激动。第二次呼叫,b7hq便回答了我,给了我59crsa的报告,我们又多了一个新字头。由于比赛规定只允许说英文,同时不能和别人表达自己的个人呼号和身份等等,我心里虽然高兴,也很想让同时奋战在b7p的朋友们知道来自地球另外一端的信号就是我,他们当时知道了一定很兴奋,但也只能忍住,给上73 good luck就qsy了。有趣的时候,在颁奖的晚会上,冠军之一ve7zo和我说,这次没有通上一个中国台,所以连crsa的hq系数也丢掉了。
在我印象中,这次比赛的传播并不很好,我经常听到很多比赛电台在呼叫的时候没有人回答。比赛过程中出现过几次传播的高峰,但赛后分析,我们没有在这几次高峰中尽量通联更多的电台,而其他选手则凭借他们高超的技术,通到了尽量多地电台。在高峰期中,我们只能保持每分钟2、3个的速度进行通联,碰到守规矩的电台,偶尔也能达到4个,但有时碰到太多pile-up或一些奇特的呼号,打乱了我们的节奏,速度就慢了下来,例如那一把德国世界杯dq2006的特别呼号,刚开始就把我搞蒙了。赛后其他裁判告诉我们,他们看到最利害的人5分钟最快速度统计,超过300个qso/小时,1小时平均速度,最快的速度超过240qso/小时。
这次wrtc比赛,首次使用了评分规则,首先是根据世界的总体水平(考虑技术、火腿人口数量、火腿人口发展趋势等因素),给不同的国家分配了名额。有参赛名额的国家的火腿,可以向wrtc大会提出报名,wrtc大会根据报名的情况,按照评分的规则,计算所报名火腿的分数,居前者可以获得参赛资格。有些国家,例如美国、俄罗斯等,还真为这个名额和选择规则热烈争论过。所以,这次来到wrtc的,基本上是一些近几年在比赛中取得良好成绩的选手。
本次比赛,大家集中在同一个地方,在各种客观因素几乎相等条件下,我们和别人的差距,主要是个人技术上的差距,输就输在通联的速度、抓字头的搜索能力、对传播的了解等因素。通过这次wrtc,算是领教了世界高手的利害了。同时,我们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别人的差距,这次的经历将成为我们不断学习的动力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