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ote=一异]说的是没错,但这个自感电动势究竟起什么作用,这才是我这个帖子想说的——不过貌似说得不太清楚。[/quote]
个人看法,请斧正:
主要就是烧管子,其它都是副作用.所以耐压要够,包括电容(ac/rf耐压,不是dc),另加稳压二极管保护(背靠背)("胆机"有放电间隙,防过压)。反峰发生在信号的迅变,持续时间<<信号周期,对输出功率的贡献比烧管来说,是微不足道.对输出功率的贡献得益于rfc,切断了rf的短路.
"对于甲类推挽放大器来说:一只晶体管电流减少,另一只晶体管上升,两只晶体管集电极(漏极)电流之和不变;那么电感电流不变,结果就是电感两端没有电压。
既然电感两端没有电压,那么我们把它短路掉,电路工作状态也不会发生任何变化。"
甲类推挽放大器的管虽有偏?但各自分担信号的半周,不是同时工作,不是'一只晶体管电流减少,另一只晶体管上升",是一个驱动信号小到零,另一个才开始,反映在rfc的电流是脉动的,频率是2倍工作频率,因此rfc上的压降也是脉动的,这就是rfc的用途(使电源上不出现这种脉动).
"我发现除非用方波来驱动这个放大器,以便两只晶体管电流之和不变。否则晶体管的集电极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极高的电压,晶体管被击穿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方波的突变会使反峰更高.
"乙类放大器两管电流之和应当服从|cos(ωt+ψ)|,这样的电流包含了大量的高次谐波。而电感的存在倾向于使晶体管的输出电流之和不包含(或少包含)高次谐波,实际结果就是使得晶体管的输出电流偏向方波(顶部展宽)。这种波形除了高次谐波增加,基频信号的幅度也比同样幅度的方波稍大一些。"
一般都是用甲乙类,兼顾了波型与效率,除了hi-fi,很少用a类的,摸摸散热片就知到.用b类就不如用c、e,反正波形都是失真的,省一个管,效率高。b类的交越失真,造成电流的断续,但不是方波,除非用方波激励(不包括过激饱和)。
"不清楚这样的电路来自何处,不过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个人不太主张用这样的电路结构。"
这rf电路最基本的结构,就象电源两端并旁路电容一样.我翻了许多发射机的图集,没有一个馈电不经过rfc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