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9107阅读
  • 36回复

欣赏71风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bg9fc
 
发帖
142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楼 发表于: 2008-03-05
欣赏一下71.有71的朋友发上来共赏。
离线bg1iwk
发帖
3636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8-03-05
又一次欣赏,羡慕。。。。。。。。
离线bg9fc
发帖
1428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8-03-05
朋友发上来共赏。
离线bg9fc
发帖
1428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8-03-05
有71的朋友发上来。
离线bg9fc
发帖
1428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8-03-05
照相技术差。哈哈。。。。。。
离线bg2tau
发帖
450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8-03-06
旋钮很多。
离线bg2rag
发帖
5449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8-03-06
成色不错啊。
离线bg9fc
发帖
1428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8-03-06
纯电子管收发信机。
离线bg9fc
发帖
1428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8-03-06
图纸一看。
离线bg9fc
发帖
1428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8-03-06
借协会的资料。
离线bg4iww
发帖
8708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8-03-06
真是一只老鸡呀
离线BA9BF
发帖
3796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8-03-06
这个也算71吗?
ic-r71e
离线山东凯越
发帖
86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08-03-08
老鸡啊///////////
离线bg9fc
发帖
1428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08-03-20
71b接收的声音非常甜美。
离线bg1iwk
发帖
3636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08-03-20
'
71b接收的声音非常甜美。
'
等我的71到了,我一定法上来和你作伴。。。。。。
离线BA4ST
发帖
5571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08-04-07
王成用它做道具,而在朝鲜战场上真的给部队配备了吗?
离线bg9fc
发帖
1428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08-04-17
上甘岭,是谁的胜利?
一、50年前的战火

对一个国家、民族落后的痛苦体味最深的,莫过于它的军队。
1952年下半年,朝鲜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对于中朝一方来说,相对于1950年底鸭绿江边的岁月,己方已经小占便宜。在严酷的事实下,连首先挑起战争的金日成同志也已经放弃了要“统一朝鲜,解放南方”的一厢情愿的梦想,此时社会主义阵营所要面对的是:我们能不能在美帝国主义强大的军事压力下固守住这个共产主义在东亚的桥头堡?
尽管我们的宣传是乐观的,以至于让我们在几十年后也认为我们当时只要愿意,就可以替朝鲜人民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可是历史是会告诉人们真相的:当时的情况曾是如此的严峻。
彭德怀指着朝鲜地图对十五军军长秦基伟说:“五圣山是朝鲜中线的门户。失掉五圣山,我们将后退200公里无险可守。你要记住,谁丢了五圣山,谁要对朝鲜的历史负责。”在我们今天看来,这似乎只是恐吓,可是当时的事实是在九月和十月里,联合国军连续攻下了北朝鲜人重兵把守的“喋血山岭(bloody ridge)”和“伤心岭(heartbreak ridge)”——由于朝方的扬胜讳败,现在已经很难找到中朝一方对这两战的叫法,只好以美方的称谓来叙述了。尽管联合国军损失了几千人,但毫无疑问的是他们达到了战略目的。他们的下一个目标,就是五圣山——美方将其叫做“三角形山”,范弗里特预计以两百人为代价,在五天内实现目标。为此他动用了美第七师、美第187空降团、南朝鲜第二师、九师、加拿大步兵旅、菲律宾营、哥伦比亚营、阿比西尼亚营等部队共七万余人的庞大兵力。
志愿军方面在敌情判断上出现了巨大的失误。我方把几乎所有的火炮和十五军的大部分兵力都集中到了西方山谷地,而五圣山方向只留下了一个连秦基伟自己也承认算不上主力的四十五师,区区一万来人。
《毛选》里说到,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比较有把握的比例是三到四比一。五圣山下敌方集中了六到七倍的优势兵力,至于火炮、飞机、补给等优势就更不必说了,这场战役似乎已经没有再谈下去的必要了。
1952年10月14日凌晨3点半,战斗打响。
范弗里特计划用一天时间夺下五圣山前的两个小山包——597.9和537.7北山高地。这两个高地背后的洼地里有一个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叫做上甘岭,这场战役我方叫做“上甘岭战役”,美方称之为“三角形山战役”。
美军320多门重炮,27辆坦克以每秒钟六发的火力密度将钢铁倾泻到这两个小山包上。由于我方对敌主攻方向判断失误,在长达八个小时的时间里,前沿部队未能得到有力的炮火支援,一天伤亡五百五十余人。
通往一线阵地的电话线全部中断,四十五师师长崔建功只能眼巴巴的看着敌人爬上前沿阵地,任由战士们各自为战。
这一天里,敌向上甘岭发射30余万发炮弹,500余枚航弹,上甘岭主峰标高被削低整整两米,寸草不剩。
即便是这样,直到四天以后——10月18日,四十五师前沿部队才因伤亡太大,退入坑道,表面阵地第一次全部失守。该师逐次投入的十五个步兵连全部打残,最多的还有三十来人,少的编不成一个班。
19日晚,四十五师倾力发动了一次反击。
597.9高地9号阵地上,美军在阵地顶部的巨石下掏空成了一个地堡,我军攻击受阻。这个地堡后来再现在电影《上甘岭》里。
十九岁的贵州苗族战士龙世昌,闷声不响地拎了根爆破筒冲了上去,敌人炮兵实施拦阻射击,一发炮弹将他左腿齐膝炸断。目击者几十年后回忆道:“那个地堡就在我们主坑道口上面,隔出四五十公尺吧。高地上火光熊熊,从下往上看,透空,很清楚。看着龙世昌是拖条腿拼命往上爬,把爆破筒从枪眼里杵进去。他刚要离开,爆破筒就给里面的人推出来,哧哧地冒烟。他捡起来又往里捅,捅进半截就捅不动了。龙世昌就用胸脯抵住往里压,压进去就炸了。他整个人被炸成碎片乱飞,我们什么也没找到。”
0号阵地上,135团六连仅存16个人,在对四个子母堡的爆破中,三个爆破组都没能接近地堡,在途中伤亡殆尽了。还剩下营参谋长张广生、六连长万福来、六连指导员冯玉庆、营讯员黄继光、连通讯员吴三羊和肖登良。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不过黄继光没喊后来那句让四亿五千万人热血沸腾的口号:让祖国人民等着我们的好消息吧!他们炸掉了三个地堡,付出的代价是吴三羊牺牲,肖登良重伤,黄继光爬到最后一个地堡前的时候全身也已经七处负伤。他爬起来,用力支起上身,向战友们说了句什么,只有指导员冯玉庆省悟了:“快,黄继光要堵枪眼。”牺牲后的黄继光全身伤口都没有流血,地堡前也没有血迹——血都在路途上流尽了。
当时的目击者大都在后来的反击中牺牲,只有万福来重伤活了下来,在医院听到报上说黄继光仅仅追授“二级英雄”,大为不满,上书陈情。志愿军总部遂撤销黄继光“二级英雄”,追授“特级英雄”称号——我军至今仅有彭德怀或黄继光获得过这种级别的荣誉。
十五军战后编撰的《抗美援朝战争战史》中说道:“上甘岭战役中,危急时刻拉响手雷、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舍身炸敌地堡、堵敌枪眼等,成为普遍现象。”也只有这样一个民族的优秀儿女,才能这样的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20日晨,敌人再度反扑,上甘岭表面阵地再度失守。四十五师再无一个完整的建制连队,21个步兵连伤亡均逾半数以上。联合国军投入了十七个营,伤亡七千之众,惨到每个连不足四十个人。美国随军记者威尔逊报道:一个连长点名,下面答到的只有一名上士和一名列兵。
战斗进入了坑道战。电影《上甘岭》里主要反映的就是这一段的故事。10月24日晚上,秦基伟将军部警卫连补充到一号坑道,120多号人,穿过两道固定炮火封锁线,连排干部只剩一个副排长,还有二十五个兵。
坑道里的志愿军战士为后方赢得了时间。10月30日,我方再度反攻。
我方动用了133门重炮。美七师上尉尼基惊恐地告诉随军记者:“中国军队的炮火像下雨一样,每秒钟一发,可怕极了。我们根本没有藏身之地。”每秒钟一发美军就受不了了,殊不知我们的战士在10月14日面对的是每秒钟六发的狂轰。
5小时后,志愿军收复主峰。次日凌晨,南朝鲜二师三十一团和阿比西尼亚营反攻,发动了四十余次攻击。一天下来,全员上阵的三十一团便完全丧失战斗力,直到朝鲜战争结束也没能恢复战斗力。11月1日,美七师,南朝鲜九师再度反扑,打倒2日拂晓反被我坚守部队打了个反击,收复597.9全部表面阵地。四十五师补充后用于反击的10个连也全部打光。11月15日南朝鲜九师和美187空降团分五路进攻,四十五师最后一个连队增援到位,打到下午三点,连长赵黑林趴在敌人尸体上写了个条子派人后送:我巩固住了主峰,敌人上不来了。
当天美国人坦率地向新闻界承认:“到此为止,联军在三角形山是打败了。”
先后屯过三四百人的一号坑道,只走出了八个人,下阵地的时候,又在炮火下牺牲了2个,到军部,又被饼干和牛肉罐头撑死一个。
随手抓把土,数出三十二粒弹片,一面红旗上有三百八十一个弹孔,一截一米不到的树干上,嵌进了一百多个弹头和弹片。
上甘岭战役,双方伤亡人数有多种说法,但是毫无例外的都有夸大对方损失,少报己方损失的毛病。
我方战报:歼敌两万五千余人,十五军伤亡一万一千五百二十九人,其中阵亡五千二百一十三人。
美方战报:损失九千余人,共产党死伤一万九千余人。
但毫无疑问的是,这片3.8平方公里的山头,已经被鲜血浸透了。

二、谁的胜利?

彭德怀指着朝鲜地图对十五军军长秦基伟说:“五圣山是朝鲜中线的门户。失掉五圣山,我们将后退200公里无险可守。你要记住,谁丢了五圣山,谁要对朝鲜的历史负责。”
1952年9、10 月间,北朝鲜部队相继丢失两个重兵把守的要隘——9月5日,联合国军攻占北朝鲜部队据守的“喋血山岭”;10月13日,联合国军攻占“伤心岭”。10月14日,联合国军挟连胜之威,进攻上甘岭,打倒11月中旬,苦战之后,美国人承认失败。
我们对朝鲜的历史,负得起责。北朝鲜人对自己的历史,却未必负得起责。
板门店的谈判桌上只有北朝鲜和联合国的旗帜,北朝鲜人认为南韩人不配作为谈判对手,至于中国人,如果过分突出他们的功绩,那么“主体思想”的伟大之处如何体现?他们认为这是金日成思想,即“主体思想”的伟大胜利,所以撤去了中国国旗。上甘岭注定要和“伤心岭”、“喋血山岭”一块被北朝鲜的历史书所遗忘。但是历史终将恢复其本来面目,我只能希望我们自己永远都不要遗忘先人们在另一片国土上为国家争来的荣誉。
什么叫做英雄?摧锋于正锐,挽澜于极危,可以叫做英雄。
整个上甘岭战役中,天上没有出现过一架我们的飞机;是役我们的坦克也没有参战的纪录;我们的火炮最多的时候,也不过是敌方的四分之一,美军总共发射了190多万发炮弹,五千多枚航弹,我们只有40多万发炮弹,而且几乎全是后期才用上的。
数百万发炮弹蹂躏着这两个区区3.8平方公里的小山头,这两个在范弗里特的作战计划里第一天就该拿下来的小山头,用自己的粉身碎骨验证了人类的勇敢精神。
此役之后,美军再没有向我发动过营以上规模的的进攻,朝鲜战局从此稳定在了38度线上。这一战奠定了朝鲜的南疆北界。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86年出版的五百万分之一的地图上,找不到海拔1061.7米的五圣山,却标出了上甘岭。
这就是历史的崇山峻岭,让人们一眼就看见了她:“呵,这就是上甘岭!”
原本是二等部队的十五军四十五师,这一战基本上打光,但是她从此昂首跨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等主力的行列,因为她的战绩是——上甘岭。
1961年3月,中央军委从全军中抽出三支主力第一军、第十五军、第三十八军,交由空军司令员刘亚楼挑选一支,改建为中国第一支空降兵军。
这位上将选择了十五军,理由是:“十五军是个能打仗的部队,他们在上甘岭打出了国威,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都知道有个十五军。”
国家赢得了地位,从此美国人将中国视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西方人的标准是:要想成为强国,你必须击败过另一个强国的军队。将军们赢得了荣誉,几十年后秦基伟将军踌躇满志地登上国防部长的位置,不能说和上甘岭没有一点关系。
历史已经记不完那一万多在战火中浴血的战士的姓名了,他们的身躯已经和朝鲜半岛的五圣山揉和在了一起。
我们没有足够的大炮,甚至于没有足够的反坦克手雷,当时前沿阵地上的战士们唯一希望的是多给配点手雷,因为这个东西“一炸一片”,炸碉堡也比手榴弹威力大多了。可是,黄继光手里仍然只有一颗手雷,因为这个东西我们造不出来,我们没有那么多钱去进口。美国人可以动用b-29去轰炸一辆自行车,而我们手里的反坦克手雷只能留给敌人的坦克,用来炸碉堡就算是很奢侈了。当年的美国随军记者贝文.亚历山大写道:“(中国)部队进攻时,通常主要依靠轻兵器、机枪和手榴弹。只有对付最有利的目标时,才肯动用迫击炮。”
对一个国家、民族落后的痛苦体味最深的,莫过于它的军队。
这就是我们可爱的战士——他们从不和自己的祖国讲条件,没有任何奢求,决不会因为没有空中支援放弃进攻,决不会埋怨炮兵火力不够,决不会怪罪没有足够的给养,只要一息尚存,他们就绝不放弃自己的阵地……他们甚至可以在长津湖华氏零下20度的气温里整夜潜伏,身上仅仅只有单衣;他们可以在烈火中一动不动;他们中的每个人都随时准备着拎起爆破筒和敌人同归于尽……
舞台艺术往往在现实的基础上有所夸张,比如说美国大片《珍珠港》吧,历史事实是日军损失飞机九架,飞行员二十一人,其中没有一架战斗机,但大家不妨借一部来仔细数数看看雷夫他们搞掉了多少架“零”式战斗机!可是看看我们的《上甘岭》、《英雄儿女》,可以说没有一部中的英雄事迹是编导们胡编乱造的,如果要说不足,那只能是他们表现的还不够,不能在屏幕上完整的再现每秒钟六发重炮炮弹爆炸的震撼。
3.8平方公里的狭小面积,一日之内落弹30余万发;一万余人,要对抗七万多敌人;前沿阵地上,经常是一两个残破的连对抗一两个齐装满员的团,而且几乎没有炮火支援,弹药也常常补充不上,一桶水、一箱弹药、一个苹果常常是牺牲好几条人命都不一定送得上去……
在这样的情况下取得的胜利,可以说是一个奇迹。美国人至今也想不通,上甘岭为什么会打不下来。美国的军事研究者们用电脑模拟得出结论,范弗里特如果不攻五圣山,改为攻打西方山谷地,凭借美军强大的机械化装备,共军两个主力师(十五军四十六师和三十八军的一一二师)是抵挡不住的。他们不准备认为上甘岭的失败是输给了中国军人,因为这似乎不是人力能够做得到的,可是二流部队的四十五师可以做得到的,为什么德川、三所里、松骨峰的英雄“万岁军”就做不到?电脑只能模拟常识性的东西,它永远也模拟不出一个民族重新觉醒时所能迸发出的力量。
美国人不是输给了地利。他们忘记了拿破仑一百余年前讲过的话:“中国是一头睡着了的狮子,我希望她永远都不要醒来。”
上甘岭,不仅是一两个伟人的胜利,也不仅是几十个将军的胜利。当一个辉煌了两千年的民族破落后重新找回自信的时候,这种力量是可怕的。伟人与将军们所做的,只不过是合理的利用了这股力量。
上甘岭的鲜血会不会被遗忘?五十年了,灵与肉都化为了清风明月,值此五十年祭将临,谨以此文悼念先烈于地下,希望大家能和我一道,摒除一会儿生命中的物欲,回忆一下那个不可思议的年代。
离线bg9fc
发帖
1428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08-04-17
只要有机会去朝鲜的中国人,都会去瞻仰和凭吊朝鲜平壤市中心的"友谊塔"。因为在这"友谊塔"下的石涵中珍藏着10本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名录,第一本第一页上的第一名,就是被朝鲜劳动党和政府授予"一级国旗勋章"、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最高级别的指挥员--第六十七军军长李湘。李湘的英名列于烈士簿之首,他牺牲时才38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但他却将宝贵的生命献给了朝鲜人民,不愧为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

  戎马生涯百炼成才

李湘,原名李湘林,又名李秀里,1914年4月出生于永新县泮中乡(今龙源口镇)泮中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7岁时父亲病逝。1930年8月,15岁的李湘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4月加入共青团,9月转为中共党员。

1934年10月,李湘任连指导员,随红一方面军撤离中央苏区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曾两次遇敌作战而身负重伤,部队首长也曾两次决定把身体虚弱的李湘留下。可李湘硬是凭着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比坚强的信念,没骑牲口,没坐担架,历尽千辛万苦,爬过了雪山,走过了草地。

1937年7月7日,日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8月20日,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李湘所在部队改编为一一五师,挺进到山西东北部抗日前线。由于李湘在历次战斗中作战英勇,指挥才能迅速提高,由营长晋升为副团长,到1942年1月,李湘被任命为晋察军区三分区司令员。

抗战胜利后,晋察冀部队编制为两个野战军。三分区和二分区合编为第二野战军冀晋纵队第一旅,李湘任旅长。1947年1月,李湘率部参加保南战役,先后在寨西店附近全歼援敌,随后陪同纵队首长观察地形,研究作战计划。总攻开始,李湘亲率主力冲入定县县城内,经过激烈巷战,共歼敌9600余人,定县宣告解放。

定县解放后,唐县县委书记和县大队长做媒,李湘和安淑静结了婚。没有洞房花烛,更没有蜜月旅行,婚后第三天他们就奔赴各自的工作岗位。

一场场战斗,一次次胜利,李湘从指挥一个旅又进步到指挥一个师,身上负伤18处,足迹遍及祖国的半壁江山,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1950年8月,中央军委任命李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十七军副军长兼参谋长,11月,又被任命为六十七军军长兼唐(山)秦(皇岛)警备区司令员,成为我军高级军事指挥员。

  抗美援朝身捐疆场

1950年6月,美帝国主义疯狂地发动了侵朝战争,战火烧到了祖国的东北大门。刚刚获得解放的中国人民的新生活受到了严重威胁,全国各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李湘的胸中燃起了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恨。1951年春节前夕,李湘参加了二十兵团在天津召开的军以上干部会议,接受了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任务。当时,部队处于高度戒备状态,他严格遵守保密规定和纪律,直到3月20日,在出征前两小时,李湘才到医院把赴朝的消息告诉刚生完孩子的夫人安淑静。他抱着刚出生两天的女儿,嘱咐妻子一定要保重身体,带好孩子。在医院仅呆了15分钟便匆匆赶赴抗美援朝前线。李湘入朝后立即同政委旷伏兆(永新同乡)到志愿军司令部请示工作,接受任务,随即到兄弟部队调查了解情况,虚心向友军学习,缜密详尽地分析敌我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志愿军司令部下达的任务,李湘制定出周密的作战计划。

李湘率六十七军入朝,在金城以南地区接受了沿三八线27米的正面防御任务。1951年9月21日,敌人以步兵、飞机、大炮、坦克同时向六十七军阵地进攻,全体指战员英勇反击,歼敌1000余人,六十七军打了入朝后的第一个漂亮仗。

10月13日,美军又联合李承晚部队以4个师的兵力向我金城南25公里正面阵地大举进攻,向李湘军所在地气势汹汹地发起猛烈的"秋季攻势"。在严重的敌情面前,李湘沉着冷静,下决心要争取时间,战胜敌人。战斗打响后,在敌人用飞机炸、大炮轰、坦克协同、步兵轮着攻坚的10多个日日夜夜,李湘夜以继日的坚守在作战室,废寝忘食、聚精会神地指挥作战。六十七军全体官兵在他的指挥下勇猛杀敌,经过激烈战斗,终于彻底粉碎了敌军的"秋季攻势",创造了6天歼灭敌军17000多人的记录,为我军在朝鲜战场上写下了辉煌的战斗篇章。战役刚刚结束,他立即组织全军总结作战经验,自己则动笔写出《粉碎美军"秋季攻势"的军事总结报告》。这份报告得到兵团司令部和志愿军总部的充分肯定,并印发到志愿军团级以上单位干部战士学习。

1952年春,志愿军总部命令六十七军在某地一线挖坑道构筑工事,准备反击美伪军发动的"春季攻势"。李湘受命后,立刻带领作战参谋及军领导机关干部多次深入前沿侦察地形,制定作战方案。由于他工作深入,实事求是,认真吸取广大官兵的智慧,使坑道和工事的构筑完全符合实战要求。在敌军发动攻势前夕,李湘将军却病倒了。这时,美军发动的"春季攻势"战役已经打响,敌人投入的兵员、武器弹药远远超过1951年"秋季攻势"的规模,侵朝美军还公然违背人道主义,实施大规模灭绝人性的细菌战。李湘这个铁打的硬汉没有顾及自己的身体,依然以顽强拼搏的精神着手构筑新的防御工事和组织新的战役。在战斗中李湘不幸被细菌感染,病情迅速恶化。当时,军政委旷伏兆几次劝他赶快到后方医院治疗,他却坚持在指挥室里指挥,坚决不下火线。然而他的病情因细菌感染,迅速转化为败血症和脑膜炎病,脑袋胀得水桶一样粗大,虽经医生设法医治,终因抢救无效,于1952年7月8日13时去世,从发病到去世前后只有8天,时年38岁。这位党和人民的好儿子,中国人民解放军年轻的优秀将领,倒在了朝鲜战场上。

噩耗传来,全军将士万分悲痛。李湘的遗体于1952年12月10日从朝鲜前线运回祖国石家庄市,12月11日举行迎灵、公祭、公葬仪式。参加公祭的有中央军委、华北局各界代表,李湘生前友好及家属700余人。公祭大会场庄严肃穆。聂荣臻、薄一波、刘澜涛、张致祥亲笔题写了挽联,杨成武、王平、旷伏兆、萧思明、张南生、成少浦等为李湘撰写了悼文。公祭大会结束后,兵团参谋长杨成武,六十七军政委旷伏兆等领导同志,亲自为李湘军长灵墓填土,向自己的亲密战友作最后告别。

1987年10月,中国驻朝鲜大使馆文化参赞向饶送给正在朝鲜访问的李湘夫人安淑静一副中堂书法,内容是一首《江城子》词:"丰碑直矗千里外。捧函盖,英名在。抗美援朝,壮志何豪迈。任凭狂风与暴雨,血谊存,永代传。"
离线bg9fc
发帖
1428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08-04-17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公然出兵,将战火烧到了中国鸭绿江畔。危急!

  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抗美援朝!

  在持续三年多的战争中,交战双方均有大量人员因种种原因被对方俘虏。碧潼“联合国军”俘虏营、巨济岛志愿军战俘营,两个在朝鲜战争中的大战俘营,关押着“联合国军”和志愿军战俘,然而他们的境遇却是极为不同,一个宽厚、一个残忍。

  这让我们不禁想起当今的关塔那摩和阿富汗、伊拉克虐囚声频传,一如当年。55年后,我们细细历数。

  朝鲜战争中,美韩方面在面积400平方公里的韩国第二大岛——巨济岛上建立起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战俘集中营。从1951年11月起,美军先后把17万名战俘强行押到岛上,实施白色恐怖管制,其中,有2万多名中国战俘。

  巨济岛上的战俘营密密麻麻地布满了一个峡谷的两侧,总面积达1188万平方米。今日的巨济岛战俘营遗址的入口位于该岛中心的一个山坡上。这里当年曾是战俘营警备本部的所在地。战俘营遗址前有一个雕塑:一支美式卡宾枪高耸,枪下的战俘有的仰天呼喊,有的低头长叹,展现了在美军白色恐怖管制的囚牢里,战俘们无限的思乡之情。

  穿衣吃饭 稻草土炕席地而眠 发霉大麦饭常断顿

  巨济岛战俘营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战俘每50人挤在一个军用帐篷里,帐篷的正中间挖一条浅沟,两旁就是铺着一排稻草袋的土炕,根本无法防潮。战俘营里夏天拥挤闷热,冬天阴冷潮湿,根本无法入眠。冬日里,战俘们席地而眠,仅有的御寒之物就是每人一条旧军毯。

  美军为战俘营提供的食物主要是未研磨的大麦、小麦粒或十分粗糙的带霉味的大麦粉。美军曾宣称每天每人提供1磅食物,但经过层层盘剥克扣,实际上供应量根本达不到这个数字。战俘营里每日两餐,每餐仅有一个拳头大小的饭团或者半碗“大麦饭”,一碗漂有几片菜叶、几粒油星的清汤,只有极其幸运时能碰上几片鱿鱼或牛肉。美军还常以断粮作为对“不服从当局命令”者的惩罚手段,因此,被俘人员长期处于半饥饿状态。

  生病住院 没设备没药品供应 治病其实是做试验

  美军在巨济岛战俘营设立的战俘“医院”同样是草草搭起的帐篷,周围搭起层层铁丝网。“医院”里既无必要的医疗设施和人员配备,又无必需的药品供应。一些美军医生甚至在伤病战俘身上做试验,使一些本可以康复的人也成了残疾,或是不明不白地死去。

  这种常年衣单、被薄、饥寒交迫的日子,加之医疗条件匮乏,生了病得不到及时诊治,最终导致关押在巨济岛的中朝战俘身体单薄,战俘营里的非正常死亡数字居高不下。

  美军摧残 传教战俘精神洗脑 施酷刑被评“模范”

  在巨济岛,2万多名志愿军战俘大部分被关押在第71、第72和第86号战俘营。为了向战俘进行意识形态灌输,美国人给战俘们进行了“洗脑”。美军派来了神父,向志愿军战俘传教,但没有成功。

  在美军的特许下,美蒋特务和志愿军中的叛徒在战俘营内成立准武装性质的“战俘警备队”。他们将反动标语和图案强迫文在志愿军战俘的胸口和双臂上,还以“维持秩序、防止暴乱”为名,用罚爬、罚跪、吊打、往肛门里灌辣椒水、裸体塞进装了碎玻璃的汽油桶里在地上乱滚、甚至生生掏出心脏等酷刑虐待不愿接受“转化”的志愿军战俘。

  志愿军第72号战俘营最先实行这种白色恐怖管制,却被美军公然称之为“模范战俘营”。

  志愿军反抗 升起10面五星红旗 美军3小时疯狂屠杀

  1952年4月8日,美军对战俘营里的中朝战俘强行实施“遣返甄别”。美蒋特务和叛徒们采取一切手段阻止战俘表达回国的意愿。从四川大学参军的志愿军战俘林学逋,在第72号战俘营因号召难友们回国而被叛徒挖心示众。第71号战俘营的战俘为激励第72号战俘营难友的义举,在巨济岛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遭到美军开枪镇压。

  为进一步摧残中国战俘的意志,美方禁止中国战俘在1952年8月1日中国建军节和8月15日抗战胜利纪念日举行升旗仪式,还枪杀了不服从管理的部分战俘。战俘营内顽强生存的党组织决定在“十一”国庆节集体升旗以示抗议。10月1日清晨6时,巨济岛战俘营中同时升起10面五星红旗。为镇压战俘们的反抗,美军出动了大批兵力,配以机关枪、毒气弹、火焰喷射器,甚至坦克、装甲车辆一齐向战俘营进攻。在这场持续3小时的大屠杀中,中国战俘牺牲56人,负伤109人。

  美军虐待战俘行为终于遭到国际舆论的一致谴责。1953年交战双方交换战俘谈判时,朝中方面代表严厉谴责了美国的非人道主义行为。文/张伟

  本报专访巨济岛战俘营幸存者

  北京老人见证美军虐俘惨剧

  在抗美援朝期间,我国有近2万余人在美军驻朝鲜的战俘集中营度过了一段艰难的时光。后来约有6000多人回到国内。

  本报记者采访了曾在巨济岛战俘营中度过艰难时光的张泽石。现年76岁的张泽石老人现在还与姜瑞溥、曹月乔等几位志愿军老兵有着联系,他为记者讲述了亲身经历。

  被俘当翻译官 利用职务斗争

  据张泽石向记者透露,1951年5月中旬,在第5次战役第二阶段打响以后,张泽石、姜瑞溥、曹月乔所在的180师全军被俘。张泽石曾就读于教会中学,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所以被美军选中做了临时翻译官。同时,他也利用职务的掩护,在集中营里开展革命斗争。

  在人身体上将 反动口号刺青

  老人告诉记者,被俘的志愿军受到非人的摧残。据介绍,一种残酷的刑罚是在人的身体上用毛笔写上反动口号,或者是把国民党国徽画在前胸,然后用针一下一下地刺到肉里,终身都褪不去。还有一种处罚是把人赤身裸体装进汽油桶里,在里面撒满碎玻璃,来回在地上滚,把人弄得血肉模糊。

  当战俘集体反抗时,美军会毫不犹豫给予军事镇压。“在1952年国庆节战俘升起了五星红旗,美军恼羞成怒,疯狂镇压。”老人声音变得有些嘶哑,“我自己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活捉杜德将军 洗“最彻底的澡”

  为了能争取到日内瓦战俘公约上规定的合法权益,战俘营的难友们集体策划了震惊世界的“活捉杜德将军事件”,并把美军罪行一一列举,要求美军停止野蛮罪行。杜德被迫在保证书上签字,被释放后却立即实施凶残的报复手段。

  张泽石作为领导人被关进了美国在韩国的监狱,“拳打脚踢是常事,最可恶的是他们把我放在高压水龙头下说是洗‘世界上最彻底的洗澡’,水流冲得我根本站不起来,回去就高烧不退,留下了肺气肿的后遗症。他们对180师的师长用微波刺激大脑,烤得头发脱落,神情恍惚,整天说胡话。”
离线bg1iwk
发帖
3636
只看该作者 19楼 发表于: 2008-04-17
我的71还没有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