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代——战争与和平
四十年代美国的爱好者在空中仍然相当活跃,但远距离通信已成为过去。1940年,美国fcc下令禁止美国的无线电爱好者跟国外的电台通信。美国fcc还规定除“户外日”和“业余无线电突发事件组织”以外,禁止移动电台在56mhz以下工作。
1941年12月7日发生美国珍珠港被袭事件,美国突然进入战争状态。虽然那些既有技术又有无线电操作技巧的“战争突发事件无线电服务组织”成员在112m上训练,但美国业余无线电活动还是立即停止了活动。作为参与者,“战争突发事件无线电服务组织”的工作是非常重要而且非常严肃的,但缺乏作为普通爱好者的随心所欲的快乐。
战争刚开始时,大约有六万美国人拥有执照。有近两万五千人在二战中为武装部队工作。其余两万五千人在重要的战争工业或者作为教师在军事学校工作。
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同的是,arrl在战争中开放商业通信。《qst》继续坚持发行,但由于战争期间纸张定量供应,所以杂志的页数比以前减少。arrl的出版对军事和民间的培训内容较多,1942年最受欢迎的国防专刊handbook(无线电手册)出版发行。
1945年初,已预示着战争即将结束,纽约的一些爱好者们确信和平即将到来,随着战争的结束,业余无线电的春天即将到来。他们于1945年1月出版了一本新的杂志——《cq》。同年敌人在8月17日战败,仅仅四天后,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就在vhf上出现,到1946年夏天,从3.5到30 mhz,所有的业余波段全部开放,以前的5到2.5米波段被6到2米波段所代替。短波远距离通信有活跃起来,dxcc计划重新开始。令对vhf和uhf钟情的爱好者兴奋的是由于军用品过剩,使其价格大大降低。
当然短波爱好者们也大有所获,过剩的发信机、收信机、大功率管、零部件,几乎所有渴望得到的东西都能够从当地的剩余物商业中心友好地获得。剩余的机器也推动了对爱好者们来说,一种新的发信模式rtty(无线电传)方式。在战争期间,一些爱好者曾经在军队中使用过rtty,战争结束后,全国的过剩的机器很快消失,并出现在爱好者们的工作室中。
正当爱好者们高兴地重返空中,公众们也欢欣地购买电视机,对爱好者们地一个重大的威胁电视乾扰随之而来,可怕的tvi。tvi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减少,但从来没有彻底解决。对家庭电器的乾扰以及家庭电器产生的乾扰至今仍困绕着我们,但远没有令人沮丧的50年代的tvi那样严重。
还记得1933年在《r/9》杂志发表的“单边带技”术吗?很多人尝试过。1947年9月,mike villard, w6qyt和一群学生爱好者在斯坦福大学开始ssb的实验。在ssb以前的十年中,波段上出现的是(am)双边带的调幅话。除了相当少数狂热的am爱好者,ssb已最终已取而代之。这些am爱好者非常简单的原因是喜欢操作旧设备以及喜欢am发信机的那种调制极好的声音。
50年代——常态
五十年代初,在1951年,由于宣布业余无线电执照的结构调整而使业余无线电受到冲击。fcc宣布业余无线电的执照由初级、技师级和特级组成,连同旧的a类、b类和c类分别改为高级、普通级和有条件级。初级的执照为期一年,不可更新,在两个短波部分波段上享有使用cw的权利,在两米波段的部分波段上享有使用“话”的权利。技师级是应那些强烈要求在220mhz以上的vhf和hf进行实验,而没有参加每分钟13个字数的测试的爱好者设立的。这两种新的执照要求通过每分钟5个字数的测试。如果从新爱好者的数量来看,新执照的划分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几乎不到一年之后,即1952年12月,fcc再一次改变执照的设置结构,不再注册新的高级执照,并撤消了高级和特级执照再短波“话”上的特权。而初级和技师级执照的权利保持不变,技师级最终获得了6米和2米的通信权利。
其间,一项技术革命逐渐发生,人们开始使用被称为晶体管的材料,关于晶体管设备的文章也出现在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的杂志上。就像20年代使用“火花”设备的爱好者认识电子管那样,现在电子管使用者不得不去学习晶体管知识了。
60年代——激励性的特许制度
60年代是业余无线电界令人振奋的时代。这个十年中带来了月面反射通信、奥斯卡通信卫星和调频中继通信技术,而60年代将永远令人难忘的不是激动人心的技术成就,而是激励性的特许制度。
追溯到1952年,fcc取消了爱好者在短波上的激励性的特许制度;普通级、高级和特级执照给予同样的权利。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爱好者相信,对于他们中间那些拥有高级别的执照的爱好者缺少通信的特权妨碍技术的发展。结果在数月后的qst杂志和其他杂志、在俱乐部的小报上、在会议中、在空中等都出现了对这一问题的争论,arrl请求fcc恢复爱好者激励性的特权。1963年文件归档,请求恢复高级执照的特权,对高级和特级没有提出新的特权许可, 但提出取消对普通执照的在80米、40米、20米和15米上“话”的权利。自从50年代创立初级和技术级执照以来,美国无线电爱好者队伍以每年8%到10%的速度增长,一旦争论开始,增长的速率将急剧下降。
争论一直继续到1967年,fcc宣布他的决定:恢复激励性的执照特权。80米、40米、20米、15米和6米波段的低波段留出给特级和高级执照拥有者,这些低波段从普通级爱好者的使用范围中撤出。只要说大多数普通级爱好者非常不悦就足够了。
1967年以后,放宽了初级和技师级执照权利,扩充了短波“话”的波段,修改了对高级和特级执照独占低波段的细节。虽然如此,由fcc于1967年决定的详细的波段安排一直沿用至今。33年后的今天,仍有人对于60年代的激励性特权的辩论的结果怀恨在心。
激励性特许制度决不是60年代唯一主要的事件。比如,1960年7月,第一次在1296mhz上通过月亮反射的双向通信在麻萨诸塞州实现、发生在w1bu和充当先锋的w1fzj之间,以及由w6hb领导的加利福尼亚州的eimac无线电俱乐部。 仅仅1年多的时间后,业余无线电以oscar卫星飞跃进入太空。这是由至今闻名于世的硅谷地区的无线电爱好者智慧的结晶。他们计划发射3颗小卫星,然后将指挥权传给amsat-马里兰州基地的业余卫星组织,该组织至今仍是美国最重要的业余无线电卫星研究组织。60年代第一次出现了业余调频中继,注定改变了2米波可利用的特性。
七十年代——中继通讯和分组数据交换通信(packet radio)时代
七十年代最令人难忘的是调频中继的十年。并不是因为七十年代发明了调频中继,其实很早以前就发明了调频中继。而是在这十年中,业余调频中继在vhf和uhf波段上腾飞然后逐步扩展到2米、1.25米和70厘米波段。
业余调频中继的革命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1939年中继就被使用在5米波段上,但从本质上说那时尚处于实验状态,而从没有获得广泛流行。到1950年调幅中继开始出现,分散全国。从此中继的想法开始流行。
商业上调频中继系统的成功大大推动了业余调频中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商业使用者发现调频网络对运动使用者的价值。1950年,制造商大量生产满足这一设想的设备。随着新系统的流行,频道出现拥塞现象。为了减轻拥塞现象,fcc最后要求商业使用者压缩他们频宽,商业使用者不得不照办,结果到1960年,商业使用者认为的过时,但其实完全有用的设备在市场上大量过剩。这些设备的频率靠近业余频段的6米和2米以及70厘米,很容易就转换成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们能使用的设备。由于增加建立业余调频中继,大量改制后的商业设备、低成本的移动和手提设备需求的增加,同时满足了国内、国外制造商们。业余调频中继进入繁荣的世纪。
随着中继系统贯穿全美,一种新的革命在静静地进行之中。感谢我们加拿大无线电爱好者朋友们的早期工作。这项革命基于数字计算机,它深深吸引了东方技术派爱好者。加拿大的实验者们的分组数据交换通信技术实验始于1978年。到1979年,doug lockhart, ve7apu已经开始向供爱好者们提供套件。套件很快畅销,在七十年代末分组数据交换通信出现了淘金热。可惜asii码不在fcc允许的规则之内,所以尽管实验继续进行,美国法律上不允许本国爱好者间或和加拿大爱好者间进行这种方式的通信。
另外一件重大的事件发生在1979年日内瓦的世界无线电管理会议上。在会议的最后,经过美国代表团的游说,为爱好者们增加了三个新的频段,即10mhz、18mhz和24mhz。
八十年代——空间和分组数据交换无线电
1980年3月,fcc最终允许在美国使用ascii码。这和个人电脑突然增长的现象相符合,并点燃了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对分组数据交换通信和其他数据通信的狂热追求。在华盛顿特区的业余无线电研究和开发公司的成员为核心代表着一伙对分组数据交换通信的狂热者。他们和amsat合作负责第一次arrl业余无线电计算机网络会议。从西部向外,图桑和亚利桑那州成立了tapr(图桑业余分组数据交换无线电通信组织)。在tapr组织进行生产终端节点控制器,为分组数据交换通信的发展推波助澜。
数字通信在短波上也蓬勃发展。1982年,peter martinez, g3plx,结合sitor协议,将计算机用于短波通信,创造了amtor——第一个业余短波数字通信,并提供自动纠错的通信方式。
其间,令爱好者们激动的是于1983年爱好者owen garriott,w5lfl,作为宇航员乘航天飞机进入太空。garriott 携带了一个2米的设备,从空间进行了近300次的联络。从此每次航天飞行中都包含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在近期的sarex计划(航天飞机业余无线电实验),roy neal,k6edu打头阵,开始帮助全球的学生了解奇妙的宇宙和空间计划。同时有益于新的热心者和新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
在规程方面,1984年着手进行非常成功的义务考试协调计划。另外有fcc发布prb-1法令,提供对无线电爱好者的保护。
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在1989年的7月,在arrl一致投票通过了fcc的请求,设立30mhz以上无需通过莫尔斯电码技能考试的执照。许多人认为无电码的时代到了。
九十年代——无需电码执照和数字通信革命
尽管对持技师级和初级执照的爱好者的摩尔斯电码速度的要求只是每分钟5个字码,但摩尔斯电码仍然阻碍了许多潜在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他们可能指出在全世界范围内,在军事和商业通信中摩尔斯电码的作用正在缩小。随后在业余无线电界的激烈的争论使arrl提出一个新的建议,设立30mhz以上一个无需电码要求的技师级的执照。 1991年fcc同意这个建议,业余无线电活动再次活跃。在90年代末,美国持有执照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达700 ,000人。但有人预测,业余无线电将走向厄运。“无电码学院”在空中诞生,设立中转,加入俱乐部和紧急救援组织,建立领导地位。
接着便出现了因特网,在短短的几年内戏剧性地改变了世界。在九十年代初,就有博学者预言我们将进入通信革命的新纪元。
当我们即将离开九十年代之际,博学者们早期的预言得到证实。谁能相信仅仅几年,拨打全美国的电话每分钟就只需要5美分,而拨打英国的电话也只是这个价格的两倍?谁能相信万维网的出现改变了商业中几乎一个世纪或更长时间的模式?所有这些都是对业余无线电活动的挑战。电脑和因特网的魅力吸引了无数年轻人,以前从事无线电活动的人从技术上来说也很容易掌握。这些现象导致这样的预言:业余无线电走向末日,取而代之的是电脑特别是因特网。爱好者似乎接受这个事实。今天大多数arrl的成员使用因特网。dxer使用信息包和网络基础配置网络工作,自动位置报告系统(aprs)利用因特网进行远距离传递。爱好者被电脑空间紧紧地包围,利用网络交换信息和软件,爱好者在ebay等网络中买卖过剩的设备,讨论新闻组中讨论。
令人激动的短波psk31数字通信方式的实用软件在网络中免费获得,使之推波助澜。远征爱好者在联络之后很短的时间内,甚至在偏远的地方,就可以通过网络公布log(电台日记)。这当然要感谢业余卫星以及pactor和colber短波数字通讯技术。
电脑也使业余无线电进入通信实验的新天地,例如,将电脑和电台连接在一起,可以做出很多年前无法想象的数字技术的通信实验。tapr就是一个积极努力的结果,例如,最终将提供传播电磁波谱的装置等。很显然那种因特网对业余无线电的“威胁”的说法是有些夸张的。相反,电脑和因特网使业余无线电内容更加丰富,更加有趣,比以前更加引人入胜。
在20世纪结束之际,arrl和fcc都再一次提出改变美国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的执照结构。在arrl提议中最有争议的内容就是降低对短波执照摩尔斯电码考试的速度要求。在这篇文章撰写之际,fcc已答复了arrl的提议,在众多的内容中没有看到反对的意见。如果这一建议得到实施,那么美国的业余无线电将走向一条新的道路,但这并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是一条向前的有坡度的道路,但决不是下坡路。
a fascinating documentary by ken burns, the filmmaker who brought us both "the civil war" and "baseball."
this time, burns turns his attention to the lives of three radio pioneers: lee de forest, edwin howard armstrong and david sarnoff.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still photographs, newsreel footage, kinescopes and live-action film, "empire of the air" shows the important role each man played in bringing the medium to the world.
the documentary begins its journey in 1910 and follows the three men through world war ii, when radio began playing an ever-increasing role in the lives of americans.
in the process, the film shows the relationship that developed between the three subjects. eventually, jealousy and fighting flared up -- some of it in courtrooms -- as the uncompromising inventor armstrong went up against both de forest and sarnoff to gain credit for the technical advances he had made in the medi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