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代表我国广大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这个群体以及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前来表达对孟昭英教授的深切怀念之情。
业余无线电活动是特指业余无线电爱好者进行自我训练、互相通信和技术研究的有组织的活动,是国际电信联盟定义的42种无线电业务当中的 “业余”和“业余卫星”业务。
孟昭英先生从青年时期就开始进行业余无线电通信活动,早在1926年在燕京大学读书时,他就动手制作并设立了个人业余电台,使用的呼号是ac2rt,以不到5w的功率,用莫尔斯电码实现了与各大洲的通联。孟先生通过业余无线电通信实践活动,不断进行无线电技术的研究和设备的改进,是我国最早的也是最杰出的火腿(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为我国业余无线电运动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抗日战争爆发后,孟教授在长沙临时大学和昆明西南联大时都设置了业余电台,教授学生中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掌握通信技能和技术,还举办了多期业余无线电通信技术训练班,积极推进和指导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利用业余通信设备为抗日战争服务,一批批爱国的“火腿”带着自己的设备自愿走向了抗日前线,为抗日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孟教授还亲自参加了业余无线电人员战时服务团,并兼任团刊《qsl业余无线电》的编委和昆明分会的会长,1939年在团刊上发表了长文《进步与建设的业余无线电人员》,对业余电台如何更好、更有效地为抗日通信服务提出了许多创建性的建议,对当时的抗日通信工作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孟老的军事通信理论,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政治运动中,“电台”几乎成了间谍特务的代名词,业余电台也成为人们躲之惟恐不及的话题。然而孟教授不顾自身还笼罩在右派帽子的阴影下,依然对国家体委的同志坦诚阐述了业余无线电活动对国家培养人才的好处和作用,极力倡导在青少年中开展业余无线电运动。改革开放后孟教授得到昭雪平反,作为著名的无线电电子学专家,他在百忙中仍然念念不忘推动业余无线电活动。八十年代曾和老教育家孙敬修老师一起亲临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的集体业余电台,鼓励参加活动的青少年,启发他们对业余无线电活动的爱好和兴趣。八十年代末,中国电子学会等单位在军事博物馆联合举办“中国电子普及周”大型科普展览,特别设置了业余无线电通信展台,进行无线电通信知识的普及宣传,孟老虽然年事已高,还亲临现场参加了活动并为开幕式剪彩。1993年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的同志到清华照谰院为孟老祝寿,孟老热情地介绍了业余无线电活动对其他国家发展所起的激励功效以及在应对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时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他殷切期望我国的业余无线电活动能尽早走上发展的快速路,还说希望把保存在阁楼上的一些早期实验用的元器件捐献出来供大家参考。
我国的个人业余电台活动在经历了43年的沉寂后终于迎来了重新开放的春天。如今,正如孟老所期望的一样,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和经济的发展,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的队伍日益壮大,目前会员人数已逾五万。我国的火腿以各种通信手段和方式与各国各地区的ham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共同推进着业余无线电活动的发展。与宇宙飞船上宇航员的vhf通信及月面反射通信,在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crsa)的支持下,已在清华大学集体电台by1qh进行过试验,曾和宇航员成功地进行了通话。我国的业余通信小卫星项目也已于2006年6月30日正式启动,将在2008年搭载升空。
孟昭英教授的一生是为电子科技和教育事业发展鞠躬尽瘁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同时,孟老的一生中始终贯穿着倡导业余无线电教育、关心全国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的崇高精神。不但清华校友永远怀念他,全国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也永远怀念这位可敬的老前辈。比起孟教授经历的年代,今天我们的国家有了很大的进步,不但信息产业、尤其是无线电应用市场规模已经名列世界前茅,业余无线电活动也有了比较宽松的发展环境和比较丰厚的经济基础。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我们的业余无线电通信活动曾出现过很长的间隙和停顿,在技术知识的普及和提高上存在着相当大的断层。今天我们在纪念孟老的同时,衷心希望各位从事无线电电子学教学和研究的专家学者们也能象孟教授一样,关怀和支持我国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的这个群体,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指导,引导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提高自身素质和水平、尤其是培养青少年对无线电科技的兴趣、爱好,为国家储备和开发后继人才,以期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2006年12月24日)
(注)周海婴:全国政协委员,高级工程师。中国电子学会科普委员会副主任。曾任全国人大代表,crsa副理事长。北京73无线俱乐部、天津dx俱乐部及金华协会顾问。读高中时就开通了c1cyc自制业余电台。积极宣传并提交提案,为我国重开个人业余电台做出了重要贡献。所著《电子爱好者的金桥--业余无线电通信》,是我国第一本系统介绍业余无线电通信的专著。曾荣获从事业余无线电活动55周年荣誉证书及终身会员证书。现用呼号:ba1cy。
(业余史话编写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