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905阅读
  • 0回复

中国军工电子历史和退役战术电台 转自:移动通讯在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BD3RJ
 
发帖
18844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楼 发表于: 2004-04-15
以下资料综合<军事世界画刊>、<国防军工>、台湾<军事家>、美国<信号>等国内外公开出版的月刊史料,不属保密范畴,特此说明!

  中国军事电子技术研究起步于建国之后,特别是国防科委成立之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新中国建立初期,电子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当时,只从上海,南京,北京等地官僚资本家接管了12个小厂,职工不到4000人,只能靠简陋设备和进口元器件从事收音机,广播发射机,通信机的装配与维修。半个世纪来,电子工业以年平均增长29.5%的速度发展,已逐步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军民结合、门类齐全的新兴工业部门。中国电子工业早期是从为国防建设服务而创建发展起来的,因此军事电子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56年在周总理主持下完成了(1956-1957年科学远景规划<*案>),把无线电电子学,空间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列入国家重点科学发展项目。1958年聂荣臻给******、陈云、李先念写了发展电子科学的建议,经邓、陈、李圈阅后下达。1960年中央部委又提出了“努力发展电子技术”的发展方针。当时电子工业的主要领导人王净等人下大力气抓电子研究所的建设,先后组建了雷达、计算机、通信、电真空、半导体、电子元件、化学电源、电子议器、情报、标准化等第一批10个研究所。1960年成立第十研究院,1963年成立第四机械工业部,1970年成立第十九研究院,都在不同的时期对军用通信技术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第十研究所成立于三年经济最困难时期。在当时,军用通信技术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加速得到发展。目前,电子工业系统的科研单位已发展到450多个,提高了研制能力和水平,奠定了军事电子技术为国防尖端工程和军工科研生产配套服务的基础。

  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潜地导弹、同步通信卫星、侦察卫星等********国国防科技的最高水平,这几项重大国防工程所需的配套电子产品、试验设备和无线电测控系统,也集中了中国电子技术的精华。例如核试验的引爆控制系统,多种核辐射测试议,高帧幅图像存储系统等电子设备,导弹和卫星的无线电测控技术装备,包括各种固定式,车载式,舰载式单脉冲精密测量雷达,目标指示雷达,连续波干扰仪测量系统,多站精密测量系统,安全遥控系统,多种电子计算机以及具有测距、测角、测速、遥控、遥测、卫星数传、多功能微波统一系统等。

  军事装备的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子技术的应用程度。50年代以来,中国电子工业有关部门和部队,研制、开发和生产了大量配套的电子产品和独立军用电子装备。中国常规兵器的发展和部队装备的现代化,无不与电子技术的应用息息相关。为了适应各种型号的飞机配套的需要,先后研制了多种歼击雷达、轰炸描准雷达、多卜勒导航雷达、各种机载和机场用导航及着陆电子设、各种通信电台、塔台指挥设备、以及引道同盲目着陆相结合的多功能导航系统。为了适应舰艇配套的需要,先后研制了快艇海上搜索雷达,潜艇搜索攻击雷达,对海对空警戒雷达和火控雷达。80年代又为了适应新型舰艇配套的需要,设计了新一代功能完善、自适应能力强、能为各种舰艇对海空目标进行监视、为武器系统指示目标进行射击控制的雷达系统,超长波通信系统、超高速瞬间通信系统,以及高精度船用无线电定位仪和通信导航系统等。为了适应兵器配套的需要,研制提供了各种火控雷达、地炮侦察和校射雷达、单兵便携式侦察雷达,新一代追击炮位侦察和中远程地面活动目标侦察雷达,以及坦克激光测距设备、红外夜视设备、反坦克导弹制导系统等。为了适应地对空、地对海、舰对空、空对空、地对地、舰对舰等战术导弹系统的需要,先后研制提供了各种制导雷达、自动导向雷达、计算机、近炸引信、测试议器以及大量的新型元器件。为加强国土防空建设和海防建设,研制提供了防空自动指挥系统、海用雷达和声纳情报指挥系统。根据电子对抗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创建了电子对抗研究机构,为各军兵种提供了各种类的电子对抗设备;对于各种雷达、制导和通信设备、也提高了反侦察,抗干扰的能力。为了服务于野战军作战指挥和国防通信,研制提供了各种战术电台、单边带大功率短波发射设备、合成军综合通信指挥系统、载波通信设备、接力通信设备、对流层散射通信设备、保密通信设备以及卫星通信地面站等。

  中国核、航天、航空技术以及各种现代代军事装备发展所需要的电子元器件、基本上都自行研制生产的。50年代,重点发展了真空电子器件,试制了收信放大管、发射管、充气管以及超小型管、锁式管、像实管、静电测量管、微波电子管等,满足了通信装备仪器仪表等发展的需要。60年代,重点发展了以半导体器件为主的小型化元器件,研制成功充气触发管、单枪硅靶、双枪扫描存储管、硅平面三极管、125c系列电子元件、专用连接器、继电器、微电机、电揽和电源,满足了原子弹、氢弹、地下核试捡的需要。70年代重点发展了半导体集成电路,开展了红外、激光、声光、光纤光电等器件的研制研究,并继续发展了微波真空器件、微波半导体器件、微波铁氧体器件和声表面波器件。进入80、90年代后,又在微电子器件、光电子器件、离子电子器件、微波器件和新型元器件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随着现代化军事技术的发展,军事装备对电子元器件的技术水平和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提高中国军用电子元器件的技术水平和可靠性,广泛开展了电子元器件的科技攻关和可靠性试验,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例如,经过攻关,100多种元器件达到了耐高温、低温(-55c`~125`c)的技术要求。在生产中严格采取了“七专”(专批、专料、专人、专机、专验、专筛、专卡)质量控制措施,使可靠性比一般军用元器件提高1~2个数量级,适应了国防尖端工程和现代化武器装备配套的需要。半导体技术好的研究起始于1956年,当年11月研制出第一只锗合金晶体管。1956年7月1日,石家庄通信研究所研制成功小型调频电台,揭开了军事电子装备应用半导体的序幕。随着新的半导体器件发展和提高,其应用也日益广泛。1970年以后,各类军事电子装备均先后实现了半导体和部份半导体化。

  中国军事电子技术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但在某些领域却达到和接近了国外同期的先进水平。这是与中国坚持新技术的跟踪研究和基础应用研究、并不断取得新的成果分不开的。

  中国正式发展战术无线电通信手段,是在抗美援朝期间开始的。当时前线迫切需要师、团、营、连、排之间的无线电通信设备,研制生产的任务交给了刚接管不久的天津无线电厂和南京无线电厂。

  1951年11月,南京无线电厂接到了研制团、营短波电台的任务后,立即组织职工从设计到试制,从整机到零件,从工艺到加工,以及原材料的采购,寻求外厂的协作,全面开展工作。当时虽值“三反五反”政治运动,但对电台的试制,仍然全面畅开绿灯。据当时试制小组健在的老同志回忆,这种前线电台要求体积小、重量轻、能防潮防水、耐震、省电、人背、通信距离10公里以上,停下来换天线可通百公里以上。当时除了电子管、中周变压器外,其它一切开关、接插件、变压器、机壳、继电器、鞭状天线等几乎全由工厂自行解决,连机内的防潮剂都是自己试制生产的。样机在1952年3月试制成功。

  天津无线电厂1950年8月接受了师团用15瓦短波电台研制任务,年底,接受营连用超短波步谈机研制任务。81型电台于1951年6月由该厂技术人员使用南京电子管厂自行赶制的功率发射管和进口匈牙利小型电子管,自行设计成功,1952年投产。702型电台于1950年11月开始试制,1951年4月研制成功,比美式scr300电台体积小,重量轻,用电省、成本低。二种电台的生产满足了部队的急需,为抗美援朝作出了贡献。

  1953年4月,中国根据<中苏友好条例>备忘录第十四条及<中苏关于军事交流*案>,开始引进苏联无线电技术,仿制苏联产品。据美国“信号”杂志和英国“简氏防卫-军事通信历史年鉴”记载,这时期有∶天津无线电厂仿制的团营、高炮、地炮、步炮坦协同用的便携式超短波调频电台系列。汉口无线电厂仿制生产的营连和连排超短波电台,短波调频坦克电台。此外,重庆无线电厂利用缴获国民党和美军留在原“中美合作技术特别所”四套小型生产设备和当时较先进的各类测控设备,仿制苏联的15瓦基地电台和美国的stt-115电台。当时苏联机器一般比较笨重,频率窄,蓄电池供电,部分机器虽然仿制成功,却由于某些原因未被部队采用。不过,各厂通过仿制,掌握了第一手新技术、新工艺。这对今后电台上关键的问题,如频率的稳定,绝缘的提高,接插件的可靠,以及高频瓷的生产应用,变压器的密封,光学刻度,电镀涂覆,质量控制,生产管理等多方面,都起了促进作用。而且,这些技术不仅在仿苏产品上,还推广到自行设计的71型、81型电台上,使其稳定性、可靠性大大提高。

  第一代电台全都是采用电子管,体积大,份量重,耗电多。前线战士在背负电台长途行军和突击作战中相当劳累。在朝鲜战场第三次战役中,正由于81型电台机器太重,跟不上作战部队,延误了战机。因此,如何缩小体积,减轻重量,成为主要矛盾,也是后方各军工厂急需攻克的最大难题。1956年,0038部队(19研究所前身),着手研制晶体管和电子管混合的战术电台。1958年武汉无线电厂也参加了这一研制工作。第11研究所和第13研究所试制的电容器和半导体器件,经过6年时间的努力,于1962年7月完成8部正式样机,1963年7月投入批量生产。特为此命名为62型超短波调频营连电台(军工编号为883电台)。1963年第四机械工业部成立,王净在周总理力荐下走马上任。不久在全军比武大会上提出战术电台要小型化,半导体化。同年9月,他亲自主持召开了“全军战术电台半导体小型化”会议。提出了要做到轻、小、省(电)、牢,向有关厂布置了全半导体化电台的研制和元器件配合研制生产任务,强调了通用化、标准化、系列化的设计原则任务。经过不断努力,全半导体化连排超短波电台844型电台于1972年生产定型。全半导体化团营短波73型电台,于1973年5月生产定型。全半导体化团营、高炮、地炮等超短波电台于1973年生产定型。全半导体化师团小81短波电台于1973年5月生产定型。

  第二代电台最大特点是逐渐放弃了电子管,在产品的试制过程中,集中解决了半导体化的重大难关。其中,遇到最大技术问题便是小81型电台未级烧管问题。开始,整机厂认为供货方器件不过关,而器件供货厂却认为整机厂设计线路有问题。此事引起了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注,张爱苹将军为此屡屡过问,并亲自找科委、总参谈话。1968年9月13日,周总理作了关于战术电台要实现半导体化的重要指示,1972年初的中央军委办公会议上,叶剑英、李先念等同志亲自过问小81型电台试制情况,明确模指示“作为我军主要通信装备的半导体15瓦电台,因烧管问题严重影响战备,要通过会战集中解决技术质量问题”。此后,第四机械工业部会同总参通信部,于1972年3月,集中17个单位会战宝鸡半年,终于通过线路改进,彻底解决了烧管问题。经过全半导体化的改进,电台体积大为缩小,重量约减轻了一倍,耗电量也大大减少,通过应用,证实了小81型电台完全可以背负在行进中通信。

  我们可以得出,第一代的产品是解决有无问题,第二代产品则是解决轻、小、省、牢问题。发展方向没有争论。但在开始第三代产品的研制时,认识上并不一致,争论的焦点是,超短波宽频带电台和短波单边带电台是分成二部机器制作,还是合二为一。最后,决定三种电台同时上马研制,超短波段电台和15瓦短波单边带电台作为装备替换产品。80年代中期,这三代产品均研制成功。

  第二代产品中的15瓦短波单边带电台由宝鸡烽火无线电厂于1976年开始研制,1986年定型投产。通用性超短波电台由天津无线电厂于1977年开始研制,1987年生产定型。两机功能合一的宽频段多功能电台,由第七研究所于1971年开始研制,1985年设计定型,转到烽火无线电厂进行生产试制。

  坦克电台从第一代仿苏产品,没有经过第二代半导体化,由武汉无线电厂采用集成电路、数字频率合成、宽带放大、自动调谐等技术、一步跨入了第三代。研制出两种电台,超短波坦克电台于1977年设计定型,短波单边带坦克电台1976年设计定型,但因集成电路低温不过关,长期末能投产。直到1981年才因紧急需要正式投产,促进了集成电路低温过关和关键器件的成批生产。

  新连排电台也由武汉无线电厂研制生产,一步跨入第三代。此种电台,1968年开始研制,“文革”中被砍掉,1973年又恢复研制工作,1979年3月定型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