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飘香的八月,鸡头米上市了。
鸡头米即新鲜芡实,又名鸡头肉,俗称鸡头,果实呈圆球形,尖端突起,状如鸡头,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水生作物,据说有健脾益气,固肾涩精等作用。外地的朋友知道鸡头米多数是来自京剧《沙家浜》,新四军伤病员困在芦苇荡里断粮时,曾用它充饥。
以前,苏州的鸡头米为葑门外的南塘出产最佳,每年中秋前后上市,在民间有“南塘鸡头大塘藕”的美誉。网上有资料:清沈朝初《忆江南》云:“苏州好,葑水种鸡头,莹润每疑珠十斛,柔香偏爱乳盈瓯,细剥小庭幽。”
苏州民间食用鸡头米的方法很多,最大众的吃法就是鸡头米羹。其制作方法十分简便,水烧开后把新鲜鸡头米放入锅中,煮沸后以藕粉勾芡,再加入少许糖桂花即可。今天有的饭店点心里就有。 我的吃法最简单,先烧水,待水开之后放入鸡头米,等水再开就好了。不加糖,也不加桂花。吃时,汤水里透出一股淡淡的清香,细嚼鸡头米弹性十足,稍有一点点自然甜味,原汁原味很清纯。
苏州葑门外的南塘、大塘是一个模糊概念,就是指原来的黄天荡群力村一带,传说那里出产的鸡头米最正宗,也是历史最悠久的 可是如今,那里全部开发变成工业园区了,再也没有过去意义上的南塘鸡头米了。如今,那里失去田地的农民就到附近的其他水乡甚至跳出苏州到安徽一些地方去种植鸡头米,对外都称是苏州本地特产,就如阳澄湖大闸蟹混进不少外来户一样,真真假假,鱼目混珠。
鸡头米上市期间,苏州葑门一带沿街或者一些农贸市场里,就有一批专卖小贩,女性居多,他们戴个铜指甲,一粒一粒现场手工剥出来。 记得我们小时候,鸡头米属于上档次的传统季节食品,鸡头米也没有今天那么多,吃鸡头米的人家也很少。一般居民只求“吃饱”,没有条件“吃好”。今天,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人都有条件尝鲜,价格自然就上去了。前几年,每市斤50元,近些年几乎每年以10元为基数递增,今年一度攀升到每市斤100元。价格上去了。而鸡头米的品质却在下降,那股特有的清香味淡了,鸡头米粒的嚼劲弹性也差了。也许是“橘生淮北则为枳”,大批外地的冒牌鸡头米进入市场,“李鬼多于李逵”!。由于苏州工业园区建设需要,失去了鸡头米的原产地,而如果没有苏州工业园区,苏州也许就没有今天的辉煌,真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