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報導....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rtn/2007cti-rtn-content/0,4526,110111+112010022800846,00.html兩岸四地衛星通聯 兩岸關係穩定是推手
2010-02-28 中國時報 【中央社】
兩岸四地28日首度透過大陸衛星舉行通聯活動,開啟兩岸業餘衛星無線電通訊交流的新頁,兩岸關係穩定發展是幕後推手。大陸從國小開始推廣科普教育,台灣應警惕不要比大陸落後。
去年12月15日早上10點31分,大陸在山西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將中國首顆公益小衛星「希望一號」,推進預定的太陽同步軌道,這是華人第1顆業餘衛星。
這顆衛星的主要飛行任務是搭載青少年提出的「天圓地方」科學實驗方案,建立業餘無線電空間通訊及進行太空攝影。
發射「希望一號」衛星當天,中國青少年航太科技體驗活動組委會就表示,要在元宵節舉行兩岸四地(大陸和台灣、香港、澳門)衛星通聯活動。
當時南京主會場南京市的小學就派代表到台灣,和台灣主會場--北台灣科技學院商談,可見大陸想藉此帶動兩岸業餘無線電通訊的交流。
兩岸四地元宵節衛星通聯,對兩岸交流的意義是,加強兩岸青少年科技交流,除了讓他們體會真實科學、衛星通訊的技術,也是全新的生活體驗。
大陸的衛星多用以作為商用、軍事用途,沒有開放讓台灣使用,「希望一號」室大陸第1顆業餘衛星,首度開放讓台灣使用,開啟兩岸業餘衛星無線電通訊的交流,在兩岸關係發展史上,寫下新的一頁。
兩岸關係的穩定,朝向和平發展,也是推動這次衛星通聯的重要因素之一,除了是兩岸青少年的衛星通聯,也為兩岸官方將來透過衛星通聯增添想像的空間。
元宵節的衛星通聯活動,大陸官方從中央到地方的相關部門官員都參與,而台灣會場僅有學校師生參加,不見政府官員,可嗅出兩岸特殊敏感關係。
此外,大陸會場的學生代表從小學生、中學生到大學生都有,可看出大陸教育從小培養科普教育,台灣參加的只有大學生。台灣應學習的是,也要從國小開始培養,勿讓升學壓力成為推動科普的阻礙。
北台灣科技學院電腦與通訊工程老師蔡耀斌建議,台灣發展業餘無線電通訊,要從國小開始,訓練種子老師教導學生。在學校建置通訊設備要花費台幣10萬到20多萬元,並且有專門技術人員長期維護。
北台灣科技學院正在向國科會申請科普教育計畫,並向教育部申請補助經費,最快今年夏天就能在全省的部分國小推動。
蔡耀斌語重心長地說,業餘無線電通訊交流若能從小學開始推動,讓小學生藉此和世界各國通訊,不但能拓展台灣地國際視野,更是國力的象徵。
蔡耀斌說,大陸現在運用政府的力量推動,將通訊設備配置到各省的主要小學,讓小學生都參加科普教育。如果台灣現在不做,他擔心一兩年後大陸就會超過台灣。99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