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觉得这肯定不是一个环形地带,加勒比海和美加东部的环形地带和欧洲,北非差不多,通连难易程度却差很多,用通过北极来解释更合理,而且也有理论依据(极地磁场和电离层的变化)。有一点我想不明白,除了long path和short path,为什么电波不走中间的路径。
'
我的设想是基于短波在大气层内是跳跃前进的,在每一跳之间就可能出现“困难”地区。
每个人的位置和设备不同,这样的环形地带会有区别。我设想的这个环形地带不是按纬度或者经度来划定的,而是以广州到南美智利的连线为轴,分布在地球表面的一些共轴的环形地带。因为短波的传播和电离层有关,而在某一具体时刻,各个传播方向上电离层的性质(恕我只能用这样一个简单的词来描述)并不一样,所以环形地带应该呈不规则的形状,而且几乎总是处在变化状态。但如果在一定时间段内进行统计的话,这种“困难”的环状地带出现在某些区域的几率较多,这样的区域就是我们印象深刻的“困难”地区了。
在我设想的模型里,加勒比海和美加东部、欧洲、北非并不在同一个环形地带里,所以他们的难易程度差很多。我觉得最“困难”的环形地带包括了加勒比、南大西洋的西部、南太平洋的东部和南极洲靠近南美的部分。所以我猜想,明年那个著名的彼得一世岛远征对于国内(至少是华南地区)绝大部分的业余电台来说,只有“看”的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