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你开篇就说欢迎自由发表意见,但我觉得你的心态还是难以接受别人的批评,所以再讨论下去难免会演变成无意义的争吵。这是我最后一帖,今后不再对你的机器发表意见。
我说的就是第8章那个电路,你可以看看人家的可切换的2路前端滤波器的设计和制作,你的板子上我看到的仅有2个7×7中周,我连电容都没看见几个,至少让我从外形上觉得它很像是初次级耦合式的bpf电路。你可以尝试计算一下q值差50到100的时候带宽的差别,尤其是3db以上的情况,这些差别对相隔只有100-200hz的邻频干扰抑制上又差多少?就是这些细微的差距一步步拉开机器在极端情况下的性能。你再看看那个机器的内部图片,全是屏蔽的模块化设计,作为一个30年前业余diy的机器,我第一次看到时只觉得惊讶和佩服,你的机器没有一款类似的结构设计吧。新版的arrl手册上还有个全波段机器,bpf是可更换的,用的也全是amidon的磁环,电路都是3阶可追踪高q设计。当然bpf不是机器性能的全部,k2也没有用磁环。我想说的是由一斑窥全豹,从一个前端设计的用心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整机的设计情况。你说的实际测试比k2窄我希望如此,不过我最想看到的是测试过的最后整体指标,到那时再宣布你的结论也不迟。
你说你的设计和那个机器神似,那个电路的中放为什么要用2块ic? 我没见到你的机器有两块中放ic。是用一块增益不够吗?这不仅是增减一块ic数量的问题,而是整体增益分配的理念。高性能高动态范围接收机最重要的地方就是前端电路的设计和整体增益的分配。当然我希望你的电路中这些都考虑过。
记得以前你那个著名帖子的观点是反对k2的,说原件普通电路普通,所以对它的性能表示怀疑。前几天的帖子把k2和897比,说两者差不多。我只能说你对k2充满了各种偏见。k2本身是没有多么超高的性能,但指标和火腿们的实际评价已经超越了很多商品机器,靠的就是电路和结构上的细节的认真设计和把握,作为一款套件来说这已经很成功了。这种成功就是值得学习的,而不是狭隘的扯到其他什么方面。你从一开始批判k2,然后又模仿它的电路然后匆匆宣布超过它,这听上去挺讽刺的。有必要连仪器测试都不具备时就嚷嚷着挑战别人吗?那不是科学的态度,更多的是一种噱头和夜郎自大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