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我所知,ts440s也不是4次变频。
ic751a实际上也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4次变频,它的2if是9mhz,3if是455khz,而4if又回到了9mhz。751的中频之所以这么安排,其实主要是为了实现一个可变中频特性的功能。具体的说吧,3if的455滤波器是真正提供带宽等指标的滤波器,而2if和4if只是一个配角。2if和4if配合的是同一个本机震荡器qsc(9.455mhz)而这个本振的频率可以在几khz之内的范围变化。再具体点吧:假使qsc的震荡频率是9.455mhz,它和2if的9mhz混频后得到455khz,通过455的滤波器后再和qsc的9.455mhz进行混频后得到了和2if频率一样的9mhz的4if。大家看清楚了无论2if和4if共用的这个qsc的频率如何变化,2if和4if的频率总是不差分毫。但是通过455khz滤波器的3if却随着qsc的频率跟着变化,这样就可以利用455khz的滤波器的频幅特性进行对接收带宽和接收音色进行无级调节。手里有751的朋友可以在机器面板上找到调节这个qsc频率的旋钮,找到了告诉我,呵呵。
这就是ic751使用4次变频的目的,也是很多人对751的中频为什么先降最后又升起来的疑问。
至于使用几次变频的电路,要看具体的电路设计和当时可能达到的电路设计水平以及原器件的性能来决定。
首先,我想大家要清楚为什么要使用多次变频,我猜可能会有一些ham或bcl对此不知其所以然。
一般来讲,为了提高接收机的镜相抑制比和其他中频方面的性能,也为了简化接收机的输入调协回路,大多数接收机的设计者都会使用高中频的设计。举个例子,ft80c这种简单的机器,它的第一中频为47mhz左右,这样大家可以算一下,当它接收15mhz的信号时,其本机震荡器的输出频率应该为62mhz左右,这时候它的镜相干扰点就在109mhz左右。而109mhz和15mhz毫无疑问使用简单的输入调协回路就可以轻松滤除掉镜相干扰。所以,朋友们可以看看ft80c的输入回路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一点。
当然,直接做47mhz左右的边带特性良好的滤波器是不可想象的(即使有也不可能很便宜的搞定),这时候把47mhz左右的中频再使它变低一些是很有必要的,于是又加入了第二变频电路。这就是2次变频了。
所以,通俗的讲,对于多次变频的接收系统来说,为了保证成本和设计难度,第一中频的频率越高,需要的变频次数就越多。当然也有例外,比如bwt133这种军用电台,它的第一中频为90多mhz,而它的第二中频仅仅为500khz,这样做的话,对第二中频电路的性能来说,就提出很高的要求,幸好它是军用电台可以不计成本的进行设计和生产。
对于一次变频和二次变频的讨论,以前在hellcoq和广播论坛上都有过很多次。对于这两种类型的接收系统来说,都是可以达到几乎相同的接收效果,比如灵敏度,比如选择性等等。但对设计宽频段接收机来说,多次变频无疑在设计难度和生产成本上要占很大便宜。一次变频接收机由于受其中频频率的限制,为了得到良好的选择性,只能在天线输入回路上大做文章,手里有国产军用接收机的朋友可以打开机器看一下它们复杂和精密的令人目眩的调谐机构就可以知道了。当然,这里不得不提到我国的早期二次变频的接收机比如239,339,77a等机器,它们虽然使用了二次变频技术,但它们的第一中频设计的太低,所以并不具备现代多次变频接收机的优势,所以在其电路性能分析上应该把它们放到广义的一次变频接收机的范围内进行研究。
多次变频当然也有其缺点,比如组合频率干扰问题,本振噪音问题,使用元件多以及由此带来的电路可靠性的问题。但总的来说,多次变频接收机在高频率系统和宽频段接收等众多领域几乎是唯一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