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1449阅读
  • 58回复

为什么是50欧姆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york283
 
发帖
5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楼 发表于: 2008-08-19
为什么现在的阻抗标准都是50或者75欧姆呀,难道其他的阻值不行?
离线BG7IBQ
发帖
21205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8-08-19
也想了解一下,为什么??
离线lxy
发帖
1999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8-08-19
曾经有人问我,我也不知道
离线老干部
发帖
7646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8-08-19
50欧姆功率最大化,75欧姆损耗最小化。以前的概念都是这样。
离线汤圆
发帖
1157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8-08-19
75欧姆是一个常见的同轴电缆阻抗标准,因为以和一些常见的天线配置相匹配。也定义了一种基于固态聚乙烯的50欧姆电缆,因为对于直径固定的外部屏蔽层和介电常数固定为2.2(固态聚乙烯的介电常数)的时候,50欧姆阻抗趋肤效应损耗最小。
从基本的物理学来证明50欧姆是最好的,电缆的趋肤效应损耗l(以分贝做单位)和总的趋肤效应电阻r(单位长度)除以特性阻抗z0成正比。总的趋肤效应电阻r是屏蔽层和中间导体电阻之和。屏蔽层的趋肤效应电阻在高频时,和它的直径d2成反比。同轴电缆内部导体的趋肤效应电阻在高频时,和他的直径d1成反比。总共的串联电阻r,因此和(1/d2 +1/d1)成正比。因此得出特性阻抗为51.1欧姆,无线电工程师为了方便使用,把这个值近似为50欧姆作为同轴电缆最优值。
在线bd4ahs
发帖
1441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8-08-19
貌似由于半波偶极子天线的阻抗为73欧左右,工程上取相近的75欧和50欧作为标准阻抗。
是不是这样,请大虾们拍砖!
离线york283
发帖
50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8-08-19
[quote=汤圆]75欧姆是一个常见的同轴电缆阻抗标准,因为以和一些常见的天线配置相匹配。也定义了一种基于固态聚乙烯的50欧姆电缆,因为对于直径固定的外部屏蔽层和介电常数固定为2.2(固态聚乙烯的介电常数)的时候,50欧姆阻抗趋肤效应损耗最小。
从基本的物理学来证明50欧姆是最好的,电缆的趋肤效应损耗l(以分贝做单位)和总的趋肤效应电阻r(单位长度)除以特性阻抗z0成正比。总的趋肤效应电阻r是屏蔽层和中间导体电阻之和。屏蔽层的趋肤效应电阻在高频时,和它的直径d2成反比。同轴电缆内部导体的趋肤效应电阻在高频时,和他的直径d1成反比。总共的串联电阻r,因此和(1/d2 +1/d1)成正比。因此得出特性阻抗为51.1欧姆,无线电工程师为了方便使用,把这个值近似为50欧姆作为同轴电缆最优值。[/quote]

学习了,谢谢啊
离线BG8SF
发帖
4684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8-08-19
[quote=汤圆]75欧姆是一个常见的同轴电缆阻抗标准,因为以和一些常见的天线配置相匹配。也定义了一种基于固态聚乙烯的50欧姆电缆,因为对于直径固定的外部屏蔽层和介电常数固定为2.2(固态聚乙烯的介电常数)的时候,50欧姆阻抗趋肤效应损耗最小。
从基本的物理学来证明50欧姆是最好的,电缆的趋肤效应损耗l(以分贝做单位)和总的趋肤效应电阻r(单位长度)除以特性阻抗z0成正比。总的趋肤效应电阻r是屏蔽层和中间导体电阻之和。屏蔽层的趋肤效应电阻在高频时,和它的直径d2成反比。同轴电缆内部导体的趋肤效应电阻在高频时,和他的直径d1成反比。总共的串联电阻r,因此和(1/d2 +1/d1)成正比。因此得出特性阻抗为51.1欧姆,无线电工程师为了方便使用,把这个值近似为50欧姆作为同轴电缆最优值。[/quote]
果然厉害!
离线代洪波
发帖
4809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8-08-19
说白了就是一个行业标准,经过长期实践应用合理的!
离线BA5RW
发帖
48263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8-08-19
再阅读了有关文献,彻底明白了50和75欧的标准怎么来的。哈哈,感谢楼主和楼上的朋友!现在补充总结如下:

经过大量的实验得到的经验公式推算,原来,在外层和内芯导体材料相同的情况下,其外径和内径比值为3.5911时候,传输损耗最小。空气做绝缘层的同轴电缆,此时电缆的特性阻抗为76.71欧左右,但如果使用固体聚乙烯作绝缘层的话,最小衰减点对应的阻抗大约是50.6欧姆。这就是为什么电视电缆切面是藕状空芯结构而50欧通信电缆是实芯的。

还有一个重要提示,只要经济情况许可,尽量选择大外径电缆,除了提高强度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外径越大,内径也越大,导体的rf损耗当然就越小。

这个问题也困扰了我好久,今晚总算得到解决!
离线york283
发帖
50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8-08-20
'
再阅读了有关文献,彻底明白了50和75欧的标准怎么来的。哈哈,感谢楼主和楼上的朋友!现在补充总结如下:
经过大量的实验得到的经验公式推算,原来,在外层和内芯导体材料相同的情况下,空气做绝缘层的同轴电缆,其外径和内径比值为3.5911时候,传输损耗最小,此时电缆的特性阻抗为76.71欧左右。但如果使用固体聚乙烯作绝缘层的话,最小衰减点对应的阻抗大约是50.6欧姆。这就是为什么电视电缆切面是藕状结构而通信电缆是50欧的。
还有一个重要提示,只要经济情况许可,尽量选择大外径电缆,除了提高强度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外径越大,内径也越大,导体的rf损耗当然就越小。
这个问题也困扰了我好久,今晚总算得到解决!
'
还有点小疑问,现在的传输电缆都是不是都是聚乙烯?看来50欧的阻抗和信号的频率没有关系,几个g的也是用50欧
离线BA5RW
发帖
48263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8-08-20
'
[表情] 还有点小疑问,现在的传输电缆都是不是都是聚乙烯?看来50欧的阻抗和信号的频率没有关系,几个g的也是用50欧
'
为什么电缆的阻抗和频率(准确的说在一定范围内)没有关系,网上有很多的资料可供参考学习.
但是到了微波是否也用普通的50欧电缆好象是个疑问,因为频率太高之后电缆传输线的情况又有改变.
离线VR2KW
发帖
3110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08-08-20
微波不是用波导管吗?
离线bg7jdy
发帖
1744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08-08-20
据说75欧最省材料,芯线小,比较经济.
50欧据说比较低损耗,性能比较高.
离线汤圆
发帖
1157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08-08-20
120欧姆呢 这个说法不太靠谱 但是指定一个标准是要综合考虑 比如成本,电器性能
离线york283
发帖
50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08-08-20
'
为什么电缆的阻抗和频率(准确的说在一定范围内)没有关系,网上有很多的资料可供参考学习.
但是到了微波是否也用普通的50欧电缆好象是个疑问,因为频率太高之后电缆传输线的情况又有改变.
'

900mhz的微带线也是50欧,900mhz是微波的低频段,可以用集总元件等效,也是50欧。在2.4g的频段好像也用的是50欧吧,好像除了经典的50,75欧,还有个900欧的不知道怎么定义的
离线老汉
发帖
4857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08-08-20
'
再阅读了有关文献,彻底明白了50和75欧的标准怎么来的。哈哈,感谢楼主和楼上的朋友!现在补充总结如下:
经过大量的实验得到的经验公式推算,原来,在外层和内芯导体材料相同的情况下,其外径和内径比值为3.5911时候,传输损耗最小。空气做绝缘层的同轴电缆,此时电缆的特性阻抗为76.71欧左右,但如果使用固体聚乙烯作绝缘层的话,最小衰减点对应的阻抗大约是50.6欧姆。这就是为什么电视电缆切面是藕状空芯结构而50欧通信电缆是实芯的。
还有一个重要提示,只要经济情况许可,尽量选择大外径电缆,除了提高强度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外径越大,内径也越大,导体的rf损耗当然就越小。
这个问题也困扰了我好久,今晚总算得到解决!
'


老朋友:很不幸地告诉你,就凭你“这就是为什么电视电缆切面是藕状空芯结构而50欧通信电缆是实芯的。”的这个内容,就说明你你看到的资料有很大的问题。

你把实芯的固体聚乙烯换成藕状空芯结构聚乙烯或者干脆换成空气的,你会发现他们的阻抗没有变化。



内导体的外直径和外导体的内直径的比值确定后,同轴电缆的特性阻抗就被固定下来了。

比值是1/3时为50欧姆,比值是1/4时为75欧姆,并与他们是不是同一种材料无关!与填充的绝缘介质也没有一点关系!
离线老汉
发帖
4857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08-08-20
内导体的外直径和外导体的内直径的比值确定后,同轴电缆的特性阻抗就被固定下来了。

比值是1/3时为50欧姆,比值是1/4时为75欧姆,并与他们是不是同一种材料无关!与填充的绝缘介质关系也没有一点关系!
离线haisens
发帖
247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08-08-20
[quote=老汉]

你把实芯的固体聚乙烯换成藕状空芯结构聚乙烯或者干脆换成空气的,你会发现他们的阻抗没有变化。

内导体的外直径和外导体的内直径的比值确定后,同轴电缆的特性阻抗就被固定下来了。

比值是1/3时为50欧姆,比值是1/4时为75欧姆,并与他们是不是同一种材料无关!与填充的绝缘介质也没有一点关系![/quote]

说话是要讲依据负责的。
离线BA5RW
发帖
48263
只看该作者 19楼 发表于: 2008-08-20
'
900mhz的微带线也是50欧,900mhz是微波的低频段,可以用集总元件等效,也是50欧。在2.4g的频段好像也用的是50欧吧,好像除了经典的50,75欧,还有个900欧的不知道怎么定义的
'
我的理解是因为先有了50欧电缆标准,才有了50欧的系统标准,进而仪器输入输出阻抗都以50欧为标准设计,为了提高团队合作效率和测试标准化,自然采用了50欧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