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第一次制作的双段天线在没有仪器测试前自我陶醉地用了一两个月,在拿到驻波表后,测试结果如下:140m2.4,145m2.7,150m2.8,430m1.5,435m2.9,440m1.9。上述结果让我铁了心要将它拆下,特别是v段的表现。感觉做双段天线调整难度确实不小,自己目前还不具备条件和能力,于是决心制作uv天线各一条用合路器连接架设到楼顶。
因为手上有些零散馈线,决定用来做u段的特首天线,适当留出宽余量,第一次按照66%的缩短系数截取1/2波长为228毫米共八段,1/4波长114毫米两段,上锡,打磨后焊接,将天线吊起来测试,415m有最低驻波2.1,不理想。拆开再修剪到1/2波长225毫米,焊接好后再测,421m有最低驻波1.05,驻波下来了,但谐振频率还是低,根据计算缩短系数应为64.3%。继续修剪到1/2波长段222毫米,再焊接测试,429m有最低驻波1.3,再计算缩短系数,结果是63.6%。考虑到缩短系数老是无法确定,可能跟电缆的自然弯曲度有关,于是将所有的1/2波长的电缆绑在一起放了个把月,希望它们能变直,结果证明是徒劳。
继续修剪到1/2波长段220毫米测试,432m有最低驻波1.4,再次计算出缩短系数为63.4%。三番五次的拆了焊、焊了拆,特别是打磨,用锉刀慢慢锉,还生怕锉坏了芯线,就一个字----累,这次大刀一挥,锉到218毫米,再也不调整了。先未加尾段短路环,测试结果在435—440段驻波较低,1.7—1.8,但没有明显的最低点,加上短路环后,在440有最低驻波1.55,总体来讲不算理想,再套上pvc管(外径32的上水管),也无显著变化。正是因为多日的精心努力而未有好的结果,又不知问题出在何处时,一气之下用钳子把尾段短路环一顿乱捣鼓,捅成了差不多一正方形,再测试,出人意料的事情出现了,438m得到了1.1的低驻波,435—442都没超过1.7,心里那个喜欢啊。再套上管子,感觉套管的影响是驻波最低点稍微向低频移动,但最低驻波比未套管前略高,上下各5m的驻波变动比未套管前缓和些。
大功告成啦,剩下的功夫就是每段电缆接口处封热缩管,为了避免天线在套管里晃动,在每截电缆上缠一圈海绵,直径略大于pvc管内径,最上端铜丝弯一小钩,用棉线和尼龙扎带掉在pvc管封口盖上,最后套上pvc管帽,pvc管最下面钻四个孔,穿过铜丝把馈线绑着紧贴pvc管内壁,完工。手上已经有玻璃胶了,没有用它在pvc管内固定天线,就是考虑万一还有调整的需要时,天线难以拆开。最后的测试结果又有点变动,驻波最低点去到了433.5m左右,不到1.25,同时在436.5m 也有1.25的驻波,在427m和442m测量到了几乎等于1.0的低驻波,但考虑到我的驻波表示江苏无协的那款,u段量程在430-440,所以量程外的应该有误差。435约1.5, 439约1.9,应该也可以用,懒得再调整了。估计原因就与我曾向ioo咨询过的一样,热缩管、海绵与套管一样起到了改变天线周围介质的作用,造成谐振点下移,具体理论不详,我的另外一支145m折合振子j型天线也有类似情况,未套管时频率向高走驻波变化明显小过向低走,套管后上下就变得均衡多了。八段1/2波长的同轴电缆高增益天线理论上应该有9db的增益,但最大的弱点是带宽窄,如果以驻波不超过1.5计,我的这支天线最多在驻波最低的频点上上下3m多,我曾经在论坛上看到某ham友说他的这种天线在430—440m驻波都没过1.3,且在相当一段范围内都没过1.1,真的厉害。顺便说一下,我的j型天线也很成功哦,在145m测驻波表针基本不动,140—149m都不会超过1.7,不过这种天线的调整和测试最好放到架设的地方去,对环境和馈线太敏感了。
之前的双段天线我是直接插在避雷带转角处的一段约40cm高的钢条上的,不算太稳定,风吹天线顶端会有一点摆动,在风大的时候ham友反映我的信号飘忽。天线都花这么大精力了,不能没有个好的架子,画好图纸后,反反复复找了十几家五金店才找到愿意帮我加工的人,其他的都只卖材料不加工,唉!现在的人都是什么来钱轻松干什么的啦。架子做了两个,高度1.5米,用4*4的角钢焊接的,本来就打算直接在上面固定天线的,后来剩余了3米角铁,留着做延长杆吧。焊完铁架已近天黑,又找不到油漆工,就急匆匆把架子搬到了楼顶,然后再买了防锈漆和刷子,晚上打着电筒上楼顶刷了一遍,第二天下午再刷了第二遍。
无线电爱好者对天线的高度总是无止尽的,本来打算就架1.5米高的,一看剩余了一段3米的角铁,就打算把其中一个架子延长到3米,看到了3米的高度,又觉得1.5米实在太可怜了,同时还考虑到了以后拉短波倒v天线,3米确实少了点,又去买了条6米的角铁准备再架高,结果角铁在搬到七楼的时候再也上不了天台了,又在七楼用锯子锯了一米才让5米角铁上的楼顶。5米的角铁立起来还真高得怕人,且顶端晃动比较大,又去买了尼龙绳作拉线(钢丝暂时没买到,以后肯定要换钢丝的)。为了避免遭人耳目,同时照顾拉倒v,决定将高的架子放置在楼顶靠中间的位置,矮的放置在楼顶边缘(馈线可以最短走到我房间),两个架子水平距离5.2米。每个架子底座用六个10毫米的不锈钢膨胀螺丝固定在楼顶地面。
对于两条天线分别装哪个架子,考虑了一段时间,本地玩u段多,优先考虑u段的话应该将其天线架到5米的架子上,但5米的架子在楼顶中间,需要多10米的馈线,于是又改为u段天线架到3米架子上,v段站到了最高。将天线先用铜丝、铁丝和尼龙扎带牢牢绑在延长杆顶端,尼龙拉线系好,将延长杆竖起并到架子主杆上,事先已在架子和延长杆适当位置钻好了六个孔,用6毫米的不锈钢螺丝六个将延长杆和架子固定到了一起。再收紧三条尼龙拉绳,5米的杆和天线算是比较牢固了,3米的杆也算牢固的,但因为u段天线太长(2.5米),pvc管的硬度不够,造成u段天线在大风时还是有晃动,我真担心有一天pvc管底部会被刮断。
从房间到阳台的馈线是美国百通的9914-7线,长2.5米,阳台到楼顶的是日本的-10馈线,长14米,合路器到v段天线用的馈线是百通的9913-7线,长10米,经过计算和重新焊接接头后,因找不到-10的sl16头,除了-10线到合路器的地方用了一个转接头外,馈线已没有再被截断和使用转接头的地方。
合路器本来打算自制的,苦苦寻找了个把月没找到需要的材料,又听说自制的隔离度难保证,于是放弃自制的想法。淘到个二手的,saito牌,接入系统后发现v段驻波到了3点几,u段更去到无穷大,同样型号的合路器再换了一个后,u段好点,但在436m还是有2.8的驻波,v段没改善,还是3点几。郁闷,成品合路器又不能调试,看来又要diy了。
天线系统唯一需要放水处理的也就是合路器,最后我采取了一个自己都觉得好笑的做法,在
合路器外面罩一大饮料瓶的办法,样子不好看,但其实效果不错的,可随时拆卸。
关于避雷,首先我的天线顶端没有超过其东面不到10米一楼顶的避雷网高度,同时串接了避雷器,最关键是在雷雨天可以将阳台上的主馈线接头拧开扔到外面,这也是我将避雷器放置在阳台的原因,扔出外面的接头用自行车内胎包住防水。馈线走法基本是与楼顶避雷网绑在一起的,至于这种做法到底对不对,我心里都没底,还得多学习,或者老腿们指教一下。
测试,2006年1月29日晚爬上楼顶对天线进行了测试,用名古屋的770h作对比,用的机器是th78a,没接合路器。在145m跟广州的bg7lwf通联,用770h天线对方信号报告57,他的机器场强表有6个豆,换自制的j型天线后,对方信号报告58,场强表9个豆,看来还算成功,不过因为没办法将770h也架到那么高,结果可能还有一点水分。在438.9m与佛山火腿bg7mce通联时,用自制天线对方报告有二至三成底噪,话音全部抄收,换770h后,对方报告话音比之前洪亮,场强指示一样,看来我的u段天线还没能超越770h,按说八段1/2波长的特首天线有9db的增益,770h在u段只有5.5db,可能因为特首天线带宽窄,在438.9的效率降低比较厉害(该频点自制天线驻波1.9,770h1.3),改天用驻波最低的433m再试试。另外这条天线因是边学边做的,反反复复拆焊了几次,每段两头的屏蔽层和绝缘材料确实变形较大,应该影响到了阻抗和电容,造成天线不是十分理想。不过不管怎样,已经比之前自己做的双段天线好多了,记得以前用双段天线与佛山市区的bg7mon通联,双方都要用车台开到最大功率才能勉强进行,现在两瓦手持机就一点问题都没有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