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大營救中轉站——元朗十八鄉楊家祠
如果你翻開新界地圖,看到最廣闊的平原一帶,就是元朗。我們這次要去的楊家祠就位於新界元朗十八鄉大棠村。在這裡,鄉村色彩與現代化建筑和諧地並存著, 既有現代的商業中心,也有純朴的鄉郊田野,不少民俗、食俗等鄉村文化也都保留著。我們一路上就看到不少祠堂、丁屋、古廟和社壇。
來到十八鄉大棠村,天空放晴,春日的陽光柔和地照射在大地上,平添了幾分暖意。相比起鬧市的人頭涌涌,大棠村充滿鄉土氣息,阡陌縱橫的田野種滿蔬菜﹔遠處,一簇簇淡粉色的桃花挂滿枝頭,向日葵張開笑臉似乎在迎接我們的到來。這是一條漫長的鄉間小徑。大概走了10幾分鐘,經過竹林,養雞場,還有很多村屋,七拐八彎,左旋右轉,我們來到了楊家祠的門口。
楊家祠正門的橫匾上寫著“楊家村”,兩邊對聯“楊開晉代,家派梅州”,道出了屋主淵遠流長的家史。這是一座客家風格的堂橫式圍屋。屋子前面有一晒場,兩隻農家黑犬看見我們的到來,在鐵籠裡歡欣雀躍。客家堂橫式圍屋的造型特征,是以中軸線上的敞廳堂、敞廊和天井構成三位一體的廳井空間,左右有平衡對稱的廂房。我們進入左堂的“迎祥”,中間是天井,靠近入門處有一水井。楊家祠的住戶告訴我們,他們從井中抽水飲用,不用自來水,既環保又健康。楊家祠中堂的“適廬”為整個屋子的中心,入門可見到“敦敬堂”幾個大字,前面擺著祭台,中間的天井擺著幾盆花,陽光從天井上空照進來,滿屋生輝。右堂同樣是對稱的廂房。這樣的房子既完整又實用,住在裡面冬暖夏涼,十分舒適。步出右堂,我們再次來到屋前的晒場,隻見整座房子造型前低后高,堂屋高,橫屋低。屋頂瓦面層層錯落,成疊式瓦面,結構井然有序。
楊家祠,這座古朴的客家宅院,接待過眾多知名的民主人士和文化人士。1941年12月,日軍佔領香港后,立即封鎖港九交通要道,實行宵禁,在香港進行地毯式搜查。當時的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包括何香凝、柳亞子、鄒韜奮、茅盾、夏衍、范長江、喬冠華、高士其、胡風等, 被困在香港。他們隨時都有被害的可能。1942年1月至5月,經過周密的部署和策劃,港九大隊和其它抗日游擊隊成功營救出被困香港的愛國人士。這次大營救被著名作家茅盾稱之為“抗戰以來(簡直可以說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而楊家祠,作為東江抗日游擊隊西線的重要交通站,成為這次大營救的中轉站。很多被營救的人士先來到這裡,然后再進入到東江游擊區。
聽完新界友人的介紹,望著楊家祠后面高低起伏的山地,再看看剛才走過“九曲十八彎”的鄉間小路,我們不禁佩服游擊隊的英明,居然能夠找到如此隱蔽的地方作為活動據點。
告別楊家祠時,我們沿著原路往回走,一步三回頭,為的是再多看一眼這座有著不平凡歷史的屋子。小路彎彎曲曲,楊家祠很快消失在我們的視野中。可是我們都知道,楊家祠,它的名字和它的歷史,已經在我們的腦海裡留下了深深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