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一下,
1,b1z今年参加的不是m/m,而是新的一个category:xtreme. 主要是因为b1z有2个波段在另外一个地方。去年我们这样干的时候我写了一封信给doug, n1dg, 他说这样的配置可以放在m/m category。今年由于有了xtreme, doug写信给我说请我们报xtreme category. xtreme有很多优惠政策,不过我们基本没有用,比如有一条很有创造性:“the entrant’s transmitting sites must be located in a single country, as defined by the applicable licensing authority, and a single zone. remote receiving sites may be located anywhere.”。如果我们在5大洲设立接收天线,并通过互联网来收听,只要我们有强大的发射系统,低波段的突破会比较容易。这次本来想试一下使用美国的接收天线工作在80米,最后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成功。
2,4alc说我们“借集中参加美国fcc考试的机会,也聚集了大量知名op,b1z“早有预谋”的利用这个机会选择了多人多机组...”,这个实在冤枉。fcc考试在by1rx,大部分知名op都是考完即撤,基本上没有给我们增加操作员,相反,k5sf,ba1aj,je2lpc在周六要主持考试,无法参加比赛,使得比赛不好部署,造成了很大的不方便。
3,b1z系数是弱项,这个是传统,也不是今年的事情了。我想参加过几次b1z大赛的ba4rf应该很有体会。这不是设备的问题,这是一个价值观和荣辱观的问题,很多老大宁可谈论相机也不愿意抓系数...。我想现在正在慢慢改变,引入ba4rf,bd6ivx这样的大佬,重塑价值观,也是一个好方法。欢迎各位建议拍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