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5577阅读
  • 23回复

关于那个坑——在推挽放大器抽头和电源之间架电感的纯技术分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一异
 
发帖
86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楼 发表于: 2008-04-24
关于那个坑——在推挽放大器抽头和电源之间架电感的纯技术分析

5icq的功放遇到了一个问题:高端增益下降。
我建议他在推挽变压器的抽头上串一个电感试试,结果似乎没有效果,不过不重要,这并不是我要说的内容。其实我当时也是人云亦云,似乎记得谁说过那里加电感有利提高高端输出,并没去仔细想。
由于个人习惯,下来之后我没事儿的时候就自个琢磨这儿加电感到底有什么用。结果我琢磨出的结果出乎意料,满有趣的。

按照我的思维习惯:我这儿首先把所有元件理想化,线性化。然后再分成几种典型的工作状态进行分析。

1.甲类放大器
对于理想的甲类放大器的分析结果最简单——这个电感在这儿毫无用处。
原因是对于甲类推挽放大器来说:一只晶体管电流减少,另一只晶体管上升,两只晶体管集电极(漏极)电流之和不变;那么电感电流不变,结果就是电感两端没有电压。
既然电感两端没有电压,那么我们把它短路掉,电路工作状态也不会发生任何变化。

2.乙类放大器+大电感
这儿所谓的大电感,就是说电感在功放的工作频率下感抗足够大,以至于可以认为它几乎相当于一个恒流源——除非用很高的电压来驱动它,否则再一个周期内的电流变化可以忽略。
这种情况就更有趣了,我发现除非用方波来驱动这个放大器,以便两只晶体管电流之和不变。否则晶体管的集电极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极高的电压,晶体管被击穿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当然,前面的分析可能有点过于简化,忽略了许多不可忽略的因素。比如晶体管输出阻抗不是无穷大的,晶体管的输出电容,甚至电感本身输出电容都会影响到实际的电压。
我没有做过这样的功放,不太清楚串联在那儿的电感到底有多大,但这个电感的影响还是可以作定性的分析的。
乙类放大器两管电流之和应当服从|cos(ωt+ψ)|,这样的电流包含了大量的高次谐波。而电感的存在倾向于使晶体管的输出电流之和不包含(或少包含)高次谐波,实际结果就是使得晶体管的输出电流偏向方波(顶部展宽)。这种波形除了高次谐波增加,基频信号的幅度也比同样幅度的方波稍大一些。

不清楚这样的电路来自何处,不过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个人不太主张用这样的电路结构。
离线7600
发帖
16341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8-04-25
纯技术贴看不太懂。
离线代洪波
发帖
4809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8-04-25
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就是做一个这样的放大器用仪器来测试!纸上谈兵很多时候完全背离实际!
离线一异
发帖
868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8-04-25
'
纯技术贴看不太懂。
'

这是我的错,没有明白,或许我该画上几张图来说明。

[quote=代洪波]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就是做一个这样的放大器用仪器来测试!纸上谈兵很多时候完全背离实际![/quote]

按你的意思,是不是我们可以不要理论,什么都靠实验?

我的看法是理论和实践不可偏废。只关心理论流于空谈,的确是可以说是纸上谈兵;但只关心实践,那就流于经验主义了。

离开理论指导,经验主义者很难说得上有创新的能力。除了照抄别人的东西,就只能碰运气——纯粹是瞎猫去找死耗子。
离线小比尔/5
发帖
2582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8-04-25
[quote=一异]这是我的错,没有明白,或许我该画上几张图来说明。



按你的意思,是不是我们可以不要理论,什么都靠实验?

我的看法是理论和实践不可偏废。只关心理论流于空谈,的确是可以说是纸上谈兵;但只关心实践,那就流于经验主义了。

离开理论指导,经验主义者很难说得上有创新的能力。除了照抄别人的东西,就只能碰运气——纯粹是瞎猫去找死耗子。[/quote]

支持你!
离线代洪波
发帖
4809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8-04-25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哈!原理上很多东西说得过去,实际呢?实际的器件打不到理想的要求,并且或多或少的有副作用!我的意思肯定不是纯粹去研究技术!请务见怪!
离线一异
发帖
868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8-04-25
理论和实践脱节是常有的事情,这部意味着不需要理论是吧?
理论和实际脱节可能的原因无非两个:理论本身不完备,或者只是一种近似,或者根本就是错误的;如果不是理论本身的问题,那么就是我们对理论的应用上出了问题。

在电子学方面,理论本身的问题的确是存在的。
比如环形器理论就很不完备,基本上无法指导实践,就这个领域而言,大家都是在当瞎猫。
又比如晶体管的大信号模型,这是一种典型的近似理论。所以设计功放的时候,永远不要忘记理论计算的结果只是一个大概的结果。
至于理论本身就是错误的,不是我们这里应当讨论的问题,我相信我们这个论坛所讨论的问题还不至于会碰到这个问题。

至于理论本身运用方面的问题,对电子学,特别是高频电子线路方面来说,是最经常碰到的问题。
你所说的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差异,多半是由此造成的,而不是器件达不到理想要求的问题。
比如说,把晶体管当作线性器件来计算,结论自然不准确;再比如分布电容、分布电感的影响是否可以被忽略?等等……
离线bg6cg
发帖
1745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8-04-26
离题了吧,这个贴标题不是:"纯技术分析" 吗?
离线bd4jk
发帖
4456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8-04-26
现在都放卫星了。
争执那些在上个世纪都搞明白的电子电路。
如果水平高,先搞100ghz以上的东东
何苦在短波放大电路上遇到个抗。
离线BA6BF
发帖
16982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8-04-26
多做实验,少做些无谓的争论。
多做实事,少做些无谓的争执。

经验主义也好,纸上谈兵也罢,只要能解决问题,就是好方法。
白咪咪也好,黑咪咪也罢,只要能抓老鼠,就是好咪咪。

经验主义未必就不能创新,这要看你的创新定义是什么。理论分析很重要,但是如果纠缠于理论分析,解不开理还乱的时候,如果还不去做实验,那就是呆子。

上世纪就明白的事情?未必每个人都明白,清朝以前就发明了黑火药,可是咱们一直用它来放鞭炮。

什么叫真有水平?这个论坛里谁真有水平?找一个电子学的诺贝奖给我看看?电子学领域中哪个公式是由这个论坛里的人发明的?这个论坛里谁的水平高到可以研究星际通讯?遥控个火星车给我看看?

呵呵,好好的一个技术讨论帖子,非要扯上这么多不知所谓的东西。
离线gyving
发帖
11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8-04-26
只看了一部分,就是说甲类那个电感没有用的问题,我的理解是这个电感对甲类也必不可少,楼主所说的电流没有变,指得是电流的模没有变,实际上如果没有这个电感,甲类状态这点是有交流通过的,只要有交流,电感上就会有电压,变化的电流产生变化的磁场,变化的磁场产生变化的电场,即产生电动势。教科书上这个电感的作用说的很清楚,就是隔交流,短波功放里面这个叫扼流圈。








[quote=一异]关于那个坑——在推挽放大器抽头和电源之间架电感的纯技术分析

5icq的功放遇到了一个问题:高端增益下降。
我建议他在推挽变压器的抽头上串一个电感试试,结果似乎没有效果,不过不重要,这并不是我要说的内容。其实我当时也是人云亦云,似乎记得谁说过那里加电感有利提高高端输出,并没去仔细想。
由于个人习惯,下来之后我没事儿的时候就自个琢磨这儿加电感到底有什么用。结果我琢磨出的结果出乎意料,满有趣的。

按照我的思维习惯:我这儿首先把所有元件理想化,线性化。然后再分成几种典型的工作状态进行分析。

1.甲类放大器
对于理想的甲类放大器的分析结果最简单——这个电感在这儿毫无用处。
原因是对于甲类推挽放大器来说:一只晶体管电流减少,另一只晶体管上升,两只晶体管集电极(漏极)电流之和不变;那么电感电流不变,结果就是电感两端没有电压。
既然电感两端没有电压,那么我们把它短路掉,电路工作状态也不会发生任何变化。

2.乙类放大器+大电感
这儿所谓的大电感,就是说电感在功放的工作频率下感抗足够大,以至于可以认为它几乎相当于一个恒流源——除非用很高的电压来驱动它,否则再一个周期内的电流变化可以忽略。
这种情况就更有趣了,我发现除非用方波来驱动这个放大器,以便两只晶体管电流之和不变。否则晶体管的集电极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极高的电压,晶体管被击穿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当然,前面的分析可能有点过于简化,忽略了许多不可忽略的因素。比如晶体管输出阻抗不是无穷大的,晶体管的输出电容,甚至电感本身输出电容都会影响到实际的电压。
我没有做过这样的功放,不太清楚串联在那儿的电感到底有多大,但这个电感的影响还是可以作定性的分析的。
乙类放大器两管电流之和应当服从|cos(ωt+ψ)|,这样的电流包含了大量的高次谐波。而电感的存在倾向于使晶体管的输出电流之和不包含(或少包含)高次谐波,实际结果就是使得晶体管的输出电流偏向方波(顶部展宽)。这种波形除了高次谐波增加,基频信号的幅度也比同样幅度的方波稍大一些。

不清楚这样的电路来自何处,不过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个人不太主张用这样的电路结构。[/quote]
离线BG3OJE
发帖
333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8-04-26
'
多做实验,少做些无谓的争论。
多做实事,少做些无谓的争执。
经验主义也好,纸上谈兵也罢,只要能解决问题,就是好方法。
白咪咪也好,黑咪咪也罢,只要能抓老鼠,就是好咪咪。
经验主义未必就不能创新,这要看你的创新定义是什么。理论分析很重要,但是如果纠缠于理论分析,解不开理还乱的时候,如果还不去做实验,那就是呆子。
上世纪就明白的事情?未必每个人都明白,清朝以前就发明了黑火药,可是咱们一直用它来放鞭炮。
什么叫真有水平?这个论坛里谁真有水平?找一个电子学的诺贝奖给我看看?电子学领域中哪个公式是由这个论坛里的人发明的?这个论坛里谁的水平高到可以研究星际通讯?遥控个火星车给我看看?
呵呵,好好的一个技术讨论帖子,非要扯上这么多不知所谓的东西。
'
离线小比尔/5
发帖
2582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08-04-26
本来这篇贴子是纯技术贴的
结果……
唉,吵死了
离线一异
发帖
868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08-04-26
'
现在都放卫星了。
争执那些在上个世纪都搞明白的电子电路。
如果水平高,先搞100ghz以上的东东
何苦在短波放大电路上遇到个抗。
'

我们的确有点离题了,似乎变成了讨论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了。
不过,我认为我们的讨论虽然与其稍微激烈了一点,但还算和平吧?(只是不清楚代兄是否同意我的看法)
况且,我后面是在试图解释为什么理论和实践会出现差异,这也应当算技术讨论的范畴吧?

to:ba6bf
我对ba6bf兄前面说的东西都没有意见。只是最后“找一个电子学的诺贝奖给我看看?”这段话是不是过了?
不客气地说,如果我和代兄之间算是争执;ba6bf兄的言论就像开展的檄文了。
离线BA6BF
发帖
16982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08-04-26
[quote=一异]我们的确有点离题了,似乎变成了讨论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了。
不过,我认为我们的讨论虽然与其稍微激烈了一点,但还算和平吧?(只是不清楚代兄是否同意我的看法)
况且,我后面是在试图解释为什么理论和实践会出现差异,这也应当算技术讨论的范畴吧?

to:ba6bf
我对ba6bf兄前面说的东西都没有意见。只是最后“找一个电子学的诺贝奖给我看看?”这段话是不是过了?
不客气地说,如果我和代兄之间算是争执;ba6bf兄的言论就像开展的檄文了。[/quote]

抱歉,话的确说的过头了。

我真心希望大家就技术问题展开讨论,不希望看到技术问题以外罗里罗嗦的事情。讨论技术问题再激烈点也没关系,我喜欢纯技术类的争论。

请一兄继续。
离线bg2ey
发帖
3235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08-04-26
相信常来这里的diy爱好者多数都是有一点技术水平的吧?多数人还是希望只对技术问题展开讨论,千万别搀杂一些别的,那就失去技术交流的意义了!
离线BG7IM
发帖
327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08-04-26
[quote=小比尔/5]本来这篇贴子是纯技术贴的
结果……
唉,吵死了[/quote]


rfc就是rfc,我的理解很间单:不让rf通过(从电源到地),从古到今的rf电路都用,是入门第二个头疼的零件(单管机除了调谐圈就到它了,就几mh的东西);rf不从电源漏掉,输出自然就多些。它是个电感,自感电动势是它的特性(3~7倍电源电压)。至于带谐振变压器的电路不用它,是因为并联谐振的阻抗最大,rf过不去,小信号时省了。大的rf到处飞,没它乱套。“胆机”里从主振、推动到强放,级级都要它。甲放不谐振,只匹配阻抗,直接馈电,rf损失不说,还影响前级。以前的机里还有afc,就是挡af,跟dc的滤波电抗一样,(当然是>50hz),也是个"大火牛",现在dc都是低压的,很容易找100000μ的大电容。是前辈们做的“牛”,才有今天。感激涕零,不知所言。
离线BG2QAX
发帖
6781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08-04-26
'
rfc就是rfc,我的理解很间单:不让rf通过(从电源到地),从古到今的rf电路都用,是入门第二个头疼的零件(单管机除了调谐圈就到它了,就几mh的东西);rf不从电源漏掉,输出自然就多些。它是个电感,自感电动势是它的特性(3~7倍电源电压)。至于带谐振变压器的电路不用它,是因为并联谐振的阻抗最大,rf过不去,小信号时省了。大的rf到处飞,没它乱套。“胆机”里从主振、推动到强放,级级都要它。甲放不谐振,只匹配阻抗,直接馈电,rf损失不说,还影响前级。以前的机里还有afc,就是挡af,跟dc的滤波电抗一样,(当然是>50hz),也是个"大火牛",现在dc都是低压的,很容易找100000μ的大电容。是前辈们做的“牛”,才有今天。感激涕零,不知所言。
'
说白了就是有个自感电动势叠加在电源电压上了。
离线一异
发帖
868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08-04-26
'
说白了就是有个自感电动势叠加在电源电压上了。
'

说的是没错,但这个自感电动势究竟起什么作用,这才是我这个帖子想说的——不过貌似说得不太清楚。
离线BG7IM
发帖
327
只看该作者 19楼 发表于: 2008-04-27
[quote=一异]说的是没错,但这个自感电动势究竟起什么作用,这才是我这个帖子想说的——不过貌似说得不太清楚。[/quote]

个人看法,请斧正:
  主要就是烧管子,其它都是副作用.所以耐压要够,包括电容(ac/rf耐压,不是dc),另加稳压二极管保护(背靠背)("胆机"有放电间隙,防过压)。反峰发生在信号的迅变,持续时间<<信号周期,对输出功率的贡献比烧管来说,是微不足道.对输出功率的贡献得益于rfc,切断了rf的短路.

"对于甲类推挽放大器来说:一只晶体管电流减少,另一只晶体管上升,两只晶体管集电极(漏极)电流之和不变;那么电感电流不变,结果就是电感两端没有电压。
既然电感两端没有电压,那么我们把它短路掉,电路工作状态也不会发生任何变化。"

  甲类推挽放大器的管虽有偏?但各自分担信号的半周,不是同时工作,不是'一只晶体管电流减少,另一只晶体管上升",是一个驱动信号小到零,另一个才开始,反映在rfc的电流是脉动的,频率是2倍工作频率,因此rfc上的压降也是脉动的,这就是rfc的用途(使电源上不出现这种脉动).

"我发现除非用方波来驱动这个放大器,以便两只晶体管电流之和不变。否则晶体管的集电极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极高的电压,晶体管被击穿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方波的突变会使反峰更高.

"乙类放大器两管电流之和应当服从|cos(ωt+ψ)|,这样的电流包含了大量的高次谐波。而电感的存在倾向于使晶体管的输出电流之和不包含(或少包含)高次谐波,实际结果就是使得晶体管的输出电流偏向方波(顶部展宽)。这种波形除了高次谐波增加,基频信号的幅度也比同样幅度的方波稍大一些。"
 
  一般都是用甲乙类,兼顾了波型与效率,除了hi-fi,很少用a类的,摸摸散热片就知到.用b类就不如用c、e,反正波形都是失真的,省一个管,效率高。b类的交越失真,造成电流的断续,但不是方波,除非用方波激励(不包括过激饱和)。
 

"不清楚这样的电路来自何处,不过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个人不太主张用这样的电路结构。"

  这rf电路最基本的结构,就象电源两端并旁路电容一样.我翻了许多发射机的图集,没有一个馈电不经过rfc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