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到这里总结一下吧:
1,这次b1z最大的收获是无线局域网络方案的成熟,在整个山梁上网络超级稳定,使用扇面天线,分两个网段进行路由,在加上在山顶和山脊分别设置ap,所有的设备都是工业级的,当然信号强度和抗干扰性都是工业级的.整个过程中网络访问畅通无阻,想怎么访问就怎么访问,再也没有以前使用cdma/gprs那么小气了.这个基础设施是永久架设的,也为以后的竞赛奠定基础.
2,主要看看比b7p差的几个波段:
15米,这次15米主要是新人操作,俺基本上只认真操作了开始的3小时.虽然数量上比b7p少很多,但我觉得这次15米是我们这次竞赛收获最大的波段,也是俺进行的三步走(高波段通联 -- 高波段抓系数 -- 低波段通联)中有些新手开始尝试第二步(抓系数),并且以新手的水平,能够抓到29个zone,79个dxcc country,俺已经很知足了,只是天公不作美,听到20米通联北美和加勒比地区,15米总是通联不到,操作员也很急,但我想其中有些机会应该能够把握住的.
80米,80米是这次丢分严重的波段,主要的问题是没有架设接收天线,导致有很多电台呼叫,基本上无法抄收,但在160米的接收天线上听得很清楚.80米那边的操作员和后勤/技术支持团队没有认识到接收天线的重要性,并且对接收天线的原理不甚清楚,虽然在第二天架设了一根wire接收天线,但比beverage天线效果差多了,没有达到改善接收的效果.这次cw竞赛前,已经安排制作两副beverage天线,虽然长度不太够(估计也就100米左右),但我们都期待有更好的接收效果.有人说过,上天是公平的,我们在10米波段落后的50-60个系数,要通过80米和160米补回来.这是我们战略制胜的关键点.
10米:和99/2000年我们竞赛/远征的传播相比,10米是b1z历史上的低谷.以前远征和竞赛时,15和10米是主力波段,其通联数量甚至比20米还要多.从传播分析上来看,我们通联欧洲和加勒比地区传播路径都会经过高纬度地区甚至北极,在太阳黑子活动的低谷期,那些地方的muf(maxim usable frequency, 最高可用频率)比较低,基本上都达不到10米的频率.我们在比赛开始前仔细分析了一下b1z和b7p在10米传播上2007年10月27-28日的异同,我们把打印出来的结果放在了箱底,并暗自说,三,四年以后又是一条好汉...,在通联过程中,我们还是竭尽全力,通联到了一定数量的zl,vk,以及南亚,夏威夷,关岛等电台,10米的op好样的,我们虽败犹荣...
3,功放:虽然我们的功放多,但是状态都不太好.只有2台al-1500和一台henry 3k正常功率工作,其他的波段如15米,80米,10米(正好是比b7p差的波段, :-))使用的是chs-811,长时间工作输出在300-400w,缺少大炮的效果.
4,40米虽然我们qso数量多,但在系数方面反而不如b7p.这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现象.我们在字头方面的技能和水平还需要提高.有很多队员对于字头的熟悉程度依然不够,甚至出来一个字头都不知道是那个洲的,这个需要平时的积累和提高,甚至没事的时候对着业余无线电字头和分区图看看也好,而不是挂在墙上当装饰品.打仗的时候,心中没有地图,只能是莽夫之勇,只有成竹在胸,才能百战百胜.
总体看来,我们同时工作的电台没有达到mm的效果,需要进一步检讨.我们的体系已经在形成之中,但操作员对传播,天线,字头的理解还需提高,通联的速度(特别是一遍抄收并压半个呼号)的能力需要加强,有一批操作员正在成长起来,随着天,地,人的因素不断加强,相信b1z在未来的几年里成绩将逐步攀升,同时也期待cw比赛时有良好的表现,2007 cqww cw,我们仍相约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