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谢!
这基准(ltz1000)最大的优势有两点:
1、本身指标特别高,而且根本没发现有相近的竞争者。温度系数0.05ppm/c,年老化典型值0.83ppm。
2、对外围元件依赖程度特别低,即:关键电阻变化了100ppm,才影响输出1ppm。还是比较容易就可以做到电阻<10ppm的变化,因此影响就在0.1ppm之内。
另外,平均电路是利用了多个相近元件的统计特性,不仅平均后稳定程度提高、噪音变小,而且对平均电阻的要求很低。事实上,只要误差不超过0.1%就可以达到1ppm以下的影响,我实际上采用了经过老化、筛选、匹配的0.1%的线绕电阻。这样的做法是很经典的,网上有很多文章都有介绍,比如这个“新型固态电压标准的研制”(但他用的是4只lm399,最好做到10ppm/年):
'
交作业了:
bg2vo:我用2个c级别1021-5做了一个试验:在室内,用7065表10v档(可显示10.00000)测量基准的输出,在室内23c和室外零下1c下飘逸了130微伏。每度变化5.3微伏。折合5.3/5*10 000 00=1.06ppm/c 太太太不可思忆了吧?手册上说的这个级别的东西温飘是5-20ppm/c啊。用两只这样的基准并联(各自已经在输出上穿入了500欧姆电阻)目的是想平均(注意,没用运放),节点直接接仪表输入线。结果,显示电压比任何一个基准的电压值都低,怪了。下面是我的分析,您看一下:
1.7065表虽未重新标定,但只做比较用,可忽略其实际误差。12平方顶楼,室外温度零下1度。海信变频1.5p开4小时候室温基本在23度左右,然后打开7065表,预热1小时后使用。
2.试验过程中测量室内外温度用的是一只pt100电阻和qj83直流电桥,通过阻值换算得到温度,探头贴近芯片但没涂导热硅脂。(兄弟这里实在没什么让我自己放心的温度表,只能啰嗦一下了)
3.由于表是2*年前的,1021-5v芯片是10年前的旧件,按照您前边的讲解估计长期稳定性应该不会达到手册说的15ppm/1000小时了。可温度稳定性也远小于5-20ppm的区间,完全出乎我的预料,我的测试或计算方法错了吗?
4.1021-5芯片的调整端悬空的,没接什么分压电阻之类的东西怕惹事。虽说电压不是什么整数,应该可以这么使用吧?
5.把两基准各自串2个并联的0.1%1k电阻后再并联,测输出反而比任何一个的电压都低,不知道为什么了。不加运放还不行啊?
6.新的1021-10b级芯片到了,我打算先简单测试后连续通电几百个小时,让他成熟一下。您看还需要向对待电阻那样冷热循环吗?
7.我试验了买的lm399 有问题,通电1分钟冒烟,估计上当买到假货了。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