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BA1BA刘淳老师在7053NET专题讨论发言:业余电台雷电防护漫谈
BA7AS发表于 2004-04-27 13:49
  夏季是雷电多发季节,关于业余电台如何防止雷击,以及怎样才能把雷击可能造成的损失减至最小,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由于相关的论述和资料非常稀少,虽尽力搜集查找,并向多位专家求教,但适用于业余电台的资料和措施不多。今天和大家讨论的内容作为个人的意见和看法,仅供大家在采取防雷措施时参考。
  在250年前的1753年7月,富兰克林发明了第一根避雷针,从而促进了新兴学科和应用技术——“电子科学技术”的诞生和发展。今天我们京津的ham′s共同讨论雷电防护问题,也是对科学先驱者们的一次最好的纪念。
  一.人类对于雷电的研究和认识历程:
  首先来回顾一下人类对于雷电现象观察、研究和认识的历程,有助于我们对雷电现象的正确了解和认识。同时,也是应年轻朋友的要求介绍一点科学史方面的资料和故事。
  1.十八世纪前的情况:人类对自然现象(包括雷电现象)的观察、探索、研究和认识是伴随着人类自身的进步在进行着。从公元前17~11世纪,我国商代保留下来的甲骨文中,就有了关于雷电的记载;公元前7~6世纪,古希腊人发现了琥珀经摩擦所具有的静电特征;公元1世纪,我国东汉的哲学家王充,在《论衡》中就曾对雷电进行过唯物主义的解释,指出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到1600年、英国的吉尔伯特发现除琥珀外,其它多种物质都能产生摩擦带电现象。他首先使用了“电”的名称——electric(原意:起电物体、带电体)。但电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位给电命名的皇家御医就无法解释了;在17世纪整整一百年间,电学研究只有一项发明,奥拖在1660年用硫磺球制成了一台“静电起电机”。这台仪器虽然还很简陋,起电的时候要用手来摩擦,但它却推动了电学的发展。
  2.莱顿瓶和电震现象:1745年冬天,德国的克莱斯特和荷兰的马森布罗克,几乎是同时发现了电震现象(人体受到电击的现象)。克莱斯特用铁杆插在潮湿的玻璃瓶中,用摩擦起电机使铁杆带电。当他一只手无意中碰到铁杆时,突然感到全身剧烈颤动,几乎昏倒在地。而马森布罗克在荷兰的莱顿城所进行的相似试验,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他的瓶中装了水,电震的程度更厉害,以至他写信告诉朋友时还心有余悸。而那位收信朋友所做的试验,结果也同样可怕,在电震时还发出了响声。这就是有名的莱顿瓶试验和电震现象。又经改进,在莱顿瓶内外壁各覆上一层金属箔,也就是构成了以玻璃为介质的“电容器”,在瓶盖上装上连接内壁的金属棒和顶端的金属球,这就是大家在学校物理实验室经常可以看到的静电试验仪器——莱顿瓶(它同时也是人类制造的第一只“固定电容器”)。由于莱顿瓶第一次向人们显示了电的威力,并且是它才第一次可以把电荷储存起来,从而激励了电学的研究和发展。
  3.富兰克林的电学研究和著名的风筝实验:1706年出生在北美波士顿的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他虽然只读了三年书,12岁就进了印刷厂当学徒和印刷工人。他借工作上的便利条件,每天晚上都认真读书,在五年时间里,他从许多文学、哲学名著和科技读物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并且他还努力学习数学,研究航海术,练习写诗、写散文,为报纸撰稿。几年的锻炼为他以后的论文写作和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776年他还被推荐参加了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这是后话。
  在发明莱顿瓶的1745年,富兰克林已近不惑之年。他热心公益事业,曾
下一页 (1/4)
回帖(35):
35楼:dsa301la箝位二极管,我手里有只这个管子但是不怎么用,直接并联到 ..
34楼:重新来学习下,~~~~~~
33楼:不错。。学习了。/。/。/

全部回帖(35)»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