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5055阅读
  • 117回复

我眼中的中国业余无线电竞赛历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BA5CW
 
发帖
5025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楼 发表于: 2020-09-18
— 本帖被 BA7IO 设置为精华(2021-05-27) —
一 引子:
全球业余无线电的竞赛历史来,至今近100年了,几乎伴随了整个业余无线电DX通信的发展历史,最早的业余无线电活动可以回溯到1901年马可尼的跨大西洋通信实验,可能作为业余无线电的起始有点牵强,1908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成立了第一个无线电俱乐部,到1910年,已经有成千上万个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早期的活动是无序的、和商业无线电共用频谱、到处互相干扰,在美国政府的干预下,1912年业余无线电活动的频谱被推到当时被认为是没实用价值的1.5MHz以上频率,随着一战的爆发,业余无线电活动也被终止了。
业余无线电的DX通信始于1923年英美业余爱好者的跨大西洋短波无线电通信,短波的DX通信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为了协调这片新天地,1927-1928年的国际会议(ITU)协调了频谱,给业余爱好者分配了80-75米,40-20米以及10米频段,并创造了国家字头,到20年代末业余无线电频率被分配到的频谱从160米-5米以及400兆以上的一些额外带宽,从此开始的活动更接近于现代业余无线电。
随着电子管的普遍使用,宽带的火花式无线电通信方式被摒弃,30年代的业余无线电活动主要使用CW模式,少量的AM模式,1933年爱好者发明了单边带模式,直到1947年被推广使用。30年代初,ARRL就已经开始组织比赛,随后的ARRL FIELD DAY一直被延续至今,30年代中期美国的无线电杂志定义了CQ分区,1939年有了第一个以WAZ(全世界所有CQ分区)为基础的全球性无线电比赛。期间的业余无线电活动也经历了二战的风风雨雨,大多数国家的爱好者被迫停止或者受到频率限制,不允许做跨国DX通联,整个20世纪的上半个世纪,是无线电活动的开端和不断创新,期间两次受到战争干扰而暂停,在我这个后来者看来是一片纷乱,我们所熟悉的业余无线电活动是二战后的状态,现代的业余无线电比赛形式也是二战后开始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CQWW比赛(美国CQ杂志举办的全球通联比赛),从1948年至今都是全球最有代表性和最有影响力的业余无线电比赛。

1948-2019 全球CQWW比赛参赛人数统计CQWW比赛起步时并不比我们WAPC的参赛者多多少,70年后发展到8000人的参赛规模

决定写这个话题纯粹是个人兴趣,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事情就淡忘了,就像我现在去查找比赛相关的历史资料一样,感到前人留下的文字和其他载体的记录很少,我的这篇文章只能写成“我眼中能看到”的不算完整的资料和自己亲历的时代记录,做不到详尽、甚至是做不到准确地描述我国的无线电竞赛历史。
引子里写到的年代,是我父辈那一代人从出生到中青年所经历的时期,从父亲的转述和小时候家里看见的那些泛黄了的解放前无线电类杂志、书籍和老式的电子管、硒整流器、线绕电阻、纸质电容、蜂房电感线圈等元器件,可以知道无线电爱好者这个群体在解放前就存在,只是那时候更偏重于电工和电机知识的普及,无线电在当时没有单独的专业,它归类于电机专业。制作矿石机和电子管收音机是个比较高大上的事情。和现在的电子爱好者一样,能涉及到电台也只是其中极小的一个分支。
受父亲的影响,我从小学开始制作电动机、光电感应模型,初中开始自制万用表、收音机,从单管做到6管,每年增加一管一直延续到高中,1985年在少科站学做27兆对讲机是第一次接触到可发射的设备。虽然那时候的业余电台活动还没普及开来,但相比父亲这一代人,我已经很幸福了,学生时代的无线电杂志和现代通讯杂志都已经开始出现无线电台的导入性内容,我也比较认真地做了笔记和摘录,直到1990年大学毕业那年我开始真正接触业余无线电活动,也属于早期考取集体台值机员操作证书的HAM群体,但是仍然错过了80年代的集体台恢复活动的时期的主流活动,限于条件,那时的我,更接近于一个SWLer的状态。而到了92年后迎来了个人业余电台的春天,可由于工作原因,却远离了HAM活动10年之久,又一次完美错过了我国(特指DXCC的国家字头BY,后同)恢复个人业余电台后蓬勃发展的10年,直到2003年底才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比赛,因水平有限,对当年的比赛活动认识也是很粗浅的,要搞清楚我国业余无线电竞赛活动的初期历史有点难度,我只能从有限的史料中,以自己的视角去恢复这段历史的概貌。
幸运的是当2002年我恢复业余电台这个爱好后,经历了几年竞赛入门期,正好赶上2005年后我国以及全球无线电比赛活动发展的黄金10年 , 作为一个比赛爱好者,收集并了解这些历史也是爱好的一部分,我的大部分资料来源于HELLOCQ的论坛,少量的早期内容来自于以前《业余电台中文邮件选编》以及我1990年前后刚入门那几年做的文字笔记,不过仍难以恢复前辈们参加比赛的全貌。我的视线也主要落在最有代表性的CQWW比赛上,少量引用CQWPX数据,有一部分会涉及到IARU HF比赛的中国HQ台上,我们自己的木兰围场WAPC比赛虽然已有了7年历史,但参赛人数依然不多,尚不能作为主流分析资料。
[ 此帖被BA5CW在2020-09-19 10:02重新编辑 ]
离线BA5CW
发帖
5025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20-09-18
二、1982年恢复集体台以前的朦胧阶段


我国的业余无线电活动的起步并不算晚,1920年代的上海已经是当时东亚的经济贸易中心,不仅引入了商业无线电台,业余无线电活动也随之被带入中国。到1936年,国人在杭州成立了中华业余无线电社(简称CRC),跟随国际无线电发展的步伐,已经有了200多个XU字头的中国业余无线电电台,1940年5月5日,协会组织了第一届空中年会,每年一次并持续到了解放前,这也是我们现在熟知的55节的来历。抗战期间业余电台只能用于抗战宣传,并于1940年9月停止活动,改组为“中国业余无线电协会”,简称CARL,1946年迁到南京。抗战后老业余家门恢复了活动,会员达到了5000人,有电台的人数也增加至400多人,协会还把中国的字头由XU改为C。经查阅CQWW比赛的日志,可以发现,早在第一届CQWW的CW和SSB比赛中就有好几位C字头的老前辈参赛并提交了日志,他们是CW模式的:C1CH,C1BC,C1JH,C1OH,C7OO,SSB模式的:C1CH,C7ST,C8KY。可见我国参与全球性比赛的时间也挺早的,上海的老业余家(当时的1区)更活跃一些。

1948-2019 中国CQWW比赛参赛人数统计,2005年前后是个数据转折点


解放后1950年起,我国禁止了个人业余无线电活动,“在解放后的三十多年间,业余无线电运动在中国大陆被赋予了浓厚的运动竞技的色彩。快速收发报、无线电测向、航模空模等成为了运动会上的运动项目。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间经常举行这些项目的比赛,中国一直是个中强手,有的项目至今还是中国拿金牌的保留节目。特别要提一下的,快速收发报在当时,中国的运动员创造了不少世界纪录。所以可以这么说,业余无线电活动在中国没有被中断过,而是以另外一种形式出现的。” 摘自《我国业余无线电的历史》。


1959年恢复了解放后的第一个业余电台BY1PK,第二届国际快速收发报冠军队员之一的童效勇前辈任台长,直到退休前他一直是我国业余无线电的领军人物。当时只能用CW模式,并规定只能和社会主义国家通联,所以我国在很长时间内是西方国家的“稀有台”,60年代初北京、长沙、吉林、西安、成都分别开设了业余电台,按当时规定他们只能做互相之间的国内通联。业余电台竞赛活动被赋予更多的军事体育性质,和我们今天所讲的比赛概念显然是不太一样的。
1963年BY1PK的操作员

[ 此帖被BA5CW在2020-09-18 13:51重新编辑 ]
离线BA5CW
发帖
5025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20-09-18
三 1985年再次启航

“1981年国务院批准在中国重新恢复业余电台活动后,业余电台活动才得以稳定的发展。十多年来,政府领导对业余电台也比较关注。主席在上海主持工作时,曾为上海少科站业余电台题词:“把上海市青少年业余无线电通信活动开展好”,摘自《我国业余无线电的历史》。

1987年时任上海市长江泽民题词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很长一段时间的业余无线电是归口体委管理的,属于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简称CRSA。82年3月首先恢复的是BY1PK,86年前多个体委体系电台跟上(BY1QH属于大学电台,是个特例)、86年7月底,国家体委举办了各地青少年业余电台辅导员和爱好者的训练班,到87年以后各地协会、少年宫、少科站,大中小学和个别企业的集体台如雨后春笋,到91年我国的集体台达到了61个。

从CQWW网站的统计数据看,我国48年后再次出现成绩是81年的BY2BPR,早于BY1PK的恢复,这有点匪夷所思,我查了很多资料都没有找到这个台的来历,我暂且只能当它是一个“海盗台”,不能算数。我国集体台真正开始参与国际比赛应该从1985年开始算起,当年10月底的CQWW SSB比赛在大家熟知的著名日本DX远征活动家JA1BK沟口先生和JK1OPL的推动下,组成了BT1BK这个特设台参赛,多人单机组成绩3200QSO/140万分,以那时BY的稀有度,在这两位非常有经验的日本OP带领操作下,QSO数量还可以,总分从严格意义上不能算很出色,限于比赛的演示性质,加上1985年在传播周期(22周期)中是个低谷,好成绩更依赖于硬件,无论如何,这也算是我们参与比赛的头几年的一个良好的开端,这是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比赛。

第一次集体台参加国际比赛 1985年BT1BK(BY1PK)

说起国外的帮助,这里摘录一段童效勇(BA1AA)前辈的回忆:“上世纪80年代,我国集体业余电台的恢复、发展得到了很多国际友人和海外华人的帮助,这些帮助过我们的人是不应该被忘记的。”他尤其提到了加籍华人黄国安/VE7BC和日本业余无线电联盟(JARL)。”黄国安,在他1981年第一次来中国时,就将他捐助和慕集的28000册业余无线电书籍赠送给了中国业余无线电运动协会和邮电学院,三套完整的电台设备分别赠送给了北京邮电学院、广州和长沙,以后又多次来华分赴三地游说尽快将电台开设起来。日本业余无线电联盟(JARL)自1981年到1987年以“联盟”名义组织的正式访华团就有9次,会长原昌三还多次亲自带团来华,每次都携带大批的成套设备和技术人员协助建台,上世纪80年代由JARL和日本其他社团、个人援建的集体业余电台共有20余座。“

1985年是一个太阳活动的低谷

85年的CQWW SSB比赛国内参赛的还有BY4AA,17万分/675QSO,曾经的解放前上海地下电台工作者谢棣华(属BY4AOM老一辈电台家,母亲是英国人,申花足球队员谢晖的爷爷)的带领下,两位国人OP的竞赛首秀非常难能可贵,其意义不亚于同时在北京的那场演示性比赛。据BA4AA徐儒回忆:“ 由于我们业余电台恢复开放初期,集体台的工作人员大 多数是从部队和原来搞快速收发报的教练或运动员转业而来,擅长收发报,英语通话则水平不高又不熟练,对于CQWW SSB世界比赛,有点望而怯步,不敢参加。他(谢老)鼓励我们说:我们自己开了台、自己不学习 锻炼怎么行?水平不高、速度不快,学习么,练练就快了。在他(谢老)的鼓动和带领下,他(谢老)和另一位同志在BY4AA第一次参加了CQWW  SSB比赛, 受到了当时在BY1PK比赛的日本老师沟口皖司先生的赞赏, 虽然成绩不高,却体现了业余爱好者虚心学习、不断进取的精神。 ”

198 9年的BY4AA

我在想,这个开端为什么是85年,很可能是因为85年开始日本HAM为主的多次来访和到各集体台交流有关,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新的玩法,其中包括了竞赛培训,上述BT1BK就是当时训练班的内容之一。到了CQWW CW当年为数不多的几个早期体委体系下的集体台都参与了多人单机组的比赛,包括BY1PK(58-万分2000+QSO), BY4AA(28+万分1100+QSO),  BY5RA(10万-分1000+QSO) 和BY8AA(11+万分700-QSO), 从史料上分析,当时我们在语言上有些障碍,所以SSB参赛不像谢老那样自信,而CW模式都是这些军体运动员和部队报务员出身的OP的强项,可以想象老HAM用手键和纸质日志从容应对高强度CW比赛,甚至高达2000QSO的景象是多么地帅气。

顺便介绍一下这几个早期的集体台的设备情况:
  • BY1PK的历史比较长,在1982年以前,BY1PK主要以国产设备为主,最早是7512收信机和1000w的200A型发射机组合,到1959年增加了E321型150w和E320型400w发射机,收信机增加了430型和KDOT型,天线则为笼型天线和偶极天线。1982年恢复设台后,短波设备是一台最新型的TS940配一台HL-3K功放,另外有一套FT-ONE配HL-2000A功放,都属于当时顶级设备。UV设备包括一台TS670和一台FT726,天线在10-15-20的高波段上有7单元和11单元两付八木天线(均为三波段总单元数),40米是一副笼型天线,两付偶极天线分别用于80m和160m,另外还有6米波段5单元八木,2米波段和70厘米波段也有一副F9FT天线。这样的设备和天线,当时是属于领先的,即使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也超出很多普通竞赛台,这为八九十年代BY1PK在我国竞赛的领先地位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保障。
  • BY4AA也是一个得到国外支持比较大的集体台,他们使用FT107、JST-100、TS930S收发信机配HL2000A的500w功放,有3单元和6单元八木天线,UV上除了收发信机外,还有U段中继站,设备仅次于BY1PK,竞赛功率和低波段天线的完备情况稍许不如BY1PK。
  • BY5RA的电台也不差,有TS930和IC760,虽比BY1PK落后一代,但也算是当时难得的顶级器材,短波天线是TA351五单元八木天线,和高波段的直立天线,40、80、160低波段由两付偶极天线覆盖,同样有UV双段交叉八木天线,只是没有大功率的放大器,当时的MS组没有低功率和高功率的区分,所以功率上明显不适合多人组竞争。


TA351是一副10-15-20三波段,每波段4单元的八木天线,整个波段的前后比都比较平均,当时集体台用的八木天线都是国外成熟产品,性能还是有保证的
[ 此帖被BA5CW在2020-09-19 10:01重新编辑 ]
离线BG6JAI
发帖
1446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20-09-18
离线BA5CW
发帖
5025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20-09-19
四 1986、1987的集体台参赛
1986年是我大学入学的一年,还在接受着西方民主自由思想冲击的我,并不知道这时兰州举办了第一届全国业余无线电台长会议,会议回顾了业余电台恢复发展的历史,总结了收获体会,提出了问题与建议,之后于当年11月国家体委批准下发了经会议讨论初步确定的《关于进一步发展业余电台的意见》,后又下发了业余电台值机员等级标准的文件和办法,这一系列管理工作文件对业余电台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比赛也因有了85年良好的开端,后续几年的新老集体台很好地保持了这个每年一度的项目,限于当时的普及程度,操作员以集体台专职工作人员为主。
1986年底前开台的集体台中接近一半参加过近两年的CQWW比赛(红色)
1986年的CQWW SSB ,刚成立不久的苏州协会BY4SZ和福州教学实验中心的BY5QA当年就参加了比赛,老牌的BY1PK第一次独立SSB比赛做了近2500个QSO,继续由谢老带队的BY4AA也不赖,他们2000+的QSO数量只比BY1PK的110万分低20万分,大大超过了自己去年的成绩。

BY4AA和BY1PK一样,已连续两年参加CQWW两个模式的比赛
1986当年CW比赛也有3台多人单机组(MS组):他们分别是BY0AA、 BY1PK、 BY4AA ,前者去年开台今年第一次参赛,后两者的成绩基本和去年相当。


BY0AA继1985年中日尼联合登珠峰保障后,第一次出现在CQWW赛场
1986年需要提及的是BY1QH,美国爱好者 K5IID(石油工程师,赞助过CQWW奖牌,2017年SK)在BY1QH于1986、1987连续两年参加了SSB的高功率单人全波段和1986年的CW的高功率15米单波段比赛,虽然成绩很一般,但这是我能查到的最初的三场单人比赛,而且其1987年SSB单人全波段大功率1350QSO/47万分的比赛记录一直保持到了2000年后,BY1QH也因为其特殊地位,来交流的欧美国外学者比较多,软硬件上都都得到了欧美方面更多的支持,后来外国访问OP在那里参加了很多次比赛。BY1QH的设备包括 IC750和TS180S电台,功放则有IC2KL,FL2000B和自制各一台,共四副天线:四单元和三单元八木各一副,直立天线一副以及一副delta loop,虽然没有前面几个台高级,但相对于比赛来讲,这个配置还是比较合理的。
1986年BY1PK的屋顶
1987年CQWW SSB除了上面提到的BY1QH的单人比赛外,另外三个都是多人单机组BY4SZ、BY5QA、BY5RA(不知什么原因BY1PK和BY4AA缺席了),其中两个福州台都是1800+QSO,虽然苏州的BY4SZ 1500-QSO略逊一筹,但今后几年中可以注意到BY4SZ的高出镜率,他们是80年代后期比赛的中坚力量。
福建第一个集体台BY5RA,福州是当时集体台密集的城市之一

1987年CQWW CW参赛的有 BY1PK BY4AA 和BY4SZ,其中童效勇、闫丕栋领衔的BY1PK团队创造了2600QSO/140万的高分,国人的CW分数超过了BT1BK(BY1PK自己的特设台)的SSB记录(虽然模式不同,但也有参考意义),姜还是老的辣。
1987年的BY1PK电台室,功放最大输出功率可达1.8kW

[ 此帖被BA5CW在2020-09-19 12:22重新编辑 ]
离线BA5CW
发帖
5025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20-09-19
五 1988-198 9 22周期传播上升阶段

1988年全国集体电台增加至11个省市自治区的30个,其中母校BY4AJT是1988年中最后一个开台的,还在学校里开电气维修部的我,并不知道我们法华镇路校区开了一个业余电台。
当时简陋的卡片才是主流
在CQWW SSB比赛中BY1PK继续创造辉煌,随着传播的回升,比赛成绩越来越好,3300+QSO和240万分的成绩打破了同一QTH BT1BK 85年SSB MS组记录,OP名单中除了童效勇(后来的BA1AA)闫丕栋(后来的BA1AB)两位领导外,还出现了大家熟悉的名字盛永俭(后来的BA1AJ)等“非专职”操作员。BY4AA和BY4SZ继续出现在赛场上,分别是2000QSO和1800QSO,BY4AA的台柱还是陈蓉(没记错的话是后来的BZ4AYL)、徐儒(后来的BA4AA)、胡松青(后来的BA4HU)等,而BY4SZ依然是吴智渊(后来的BZ4SAA)带队,1986年底开台、今年第一次出现在赛场的杭州协会台BY5HZ提交了CHECKLOG,无法看见具体信息,事实上早年参赛的队伍限于条件并不一定都会在赛后递交log,所以我的统计数据里肯定不全,像BY5HZ那样特意递交一个checklog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负责任表现。
1988年11月底的CW模式比赛参赛队非但远比10月底的SSB少,而且相比去年同期的CW也少了一台,只有BY1PK和BY4SZ两个参赛队,BY1PK不愧是我国业余电台的老大哥,一如既往地创造着好成绩,把去年自己创造的CW MS记录提高到了接近200万分,QSO也近2700,OP名单里第一次出现了一个后来我们都熟知的名人:BZ1HAM陈平。
1988年BT4YL(BY4AA)上海、大阪市友好城市特设台
1988年的比赛中我们需要专门提到一点,我国首次出现了参加CQ WPX SSB的台,三个参赛台中的BT4YL是BY4AA的特设台,中日美三国OP联合参赛(除了BY4AA东道主OP外,国外OP有JR3MVF、N6BAE、JA3UB、WA6UVF、JM1DBD和JA4HCK),他们3000出头的多人单机QSO数即使在后来的WPX比赛中也很少出现,是国外OP操作水平高?还是WPX第一次有BY参赛而被追逐的因素?我就不得而知了。顺便提一下,这次的日本OP是以JA3UB(SK)领队的大阪国际交流中心无线电俱乐部的成员,这个俱乐部对我国初期集体台建设贡献很大,在帮助BY5RA开台后,频频收到我国集体台要求培训和支持,仅在福州就捐赠了8个短波、UV电台以及天线,继而又升级了BY5RA,还培训了BY1PK和BY4AA的SSTV和RTTY操作,自然也少不了相应设备的捐赠。
很早以前搜集的一套BY4ALC上海市少年宫小伙伴业余电台的卡片,和我的老呼号BA4ALC只差一个字
另外1988年WPX SSB,中福会少年宫小伙伴业余电台BY4ALC,北京崇文区少科站BY1CKJ的参赛给出了一个新的信号:1987年后大城市青少年业余电台的活动开始走向普及,从培训辅导员开台、培养OP到参加比赛不到一年时间,这两个台是很不容易的。
198 9年的BY1PK
198 9年的传播已经进入了高峰,当年二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台长会议间,同时举行了全国第一次业余无线电值机员证书的考试,35人全部通过考核,其中23人获得一级值机员证书。这一年的CQWW参赛队伍也迅速增加,业余电台普及的结果逐步在比赛方面体现,和前几年类似,都是参加多人单机组的比赛,但SSB团队达到了空前的8个,CW也有5个之多,其中BY1PK、 BY4SZ、 BY4AA、 BY1SK既参加了SSB比赛也参加了CW比赛,对第一年参赛北京宣武区少科站BY1SK来说是不简单的。只参加CW模式比赛的BY1QH是美国AA5NK和另一中国OP的双人团队, 单参加SSB的团队除了前几年常见的BY5RA和BY5QA福州团队外,还新增了上海市少科站的BY4AY以及去年只递交了CHECKLOG的BY5HZ。
上海市少科站BY4AC,又一个相似的呼号,这是他们搬迁到岳阳路后的照片,我只朝圣过当年他们还在延长路的老台址

198 9年在各台参赛的OP中出现了好几个后来一直活跃的著名HAM,例如孟超(BZ1FB后来的BA1FB)、浙江ham熟悉的冯新善(杭州协会领导、后来的BD5HFA),徐晓寅(后来的BA5AA)等。那年的比赛无论是SSB还是CW模式,BY1PK仍在继续改写着自己的记录,尤其是CW成绩达到了3350QSO/270万分,很多年后的MS好成绩也只不过如此,令后浪们汗颜,请记住团队中参加了两个模式比赛的BZ1AA BZ1AB BZ1AI BZ1HAM等业务过硬的老领导们,以及也出现在当年SSB比赛OP名单中的新人BZ1FB和BZ1AJ。
BY1SK 我国第一个青少年集体台
然而198 9上半年的CQWPX比赛却从去年的3队减为2队,和去年一样只有SSB MS,WPX CW仍然是空白,BY1CKJ继续了他们的第二次比赛,新出现的BY4WNG是东南大学(当时的南京工学院)集体台,这也是BA1FB和BA4RF的母校。
[ 此帖被BA5CW在2020-09-19 12:21重新编辑 ]
离线BA5CW
发帖
5025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20-09-19
六 1990-1991年集体台操作员年轻化

1990年是大学毕业的那一年,借去年第一次集体台值机员证书考核35人通过的东风,我从1990年5月就开始收集资料,准备考试。还记得年中到黄浦区少年宫参加考试的时候,和一堆年龄小很多的中学生一起进入考场,还真有点另类。 当时二级以上需要考核莫尔斯电码听抄,听了两个月的磁带,仍然觉得那个速度是我无法突破的(虽然现在看起来是个很慢的速度),当拿到BZ4DIP的HF三级值机员证书时已是大学毕业季了。留校工作后,虽然知道BY4AJT已经开台两年,但因生性腼腆,不好意思和一帮学生混一起抢电台玩,所以一直以来仍属于一个游离于集体台之外的"集体台值机员",回想起来得不到正规实操训练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只是在那个资讯不发达的时代,眼界受限则是最大的问题。

1990年HF三级值机员证书,不能操作20米波段
1990年开始CQWW的参赛队伍反而比去年略有减少,SSB有6支队伍,CW有4支队伍,和去年一样也有4支队伍两个模式的比赛都参加了,其中BY1PK、 BY4SZ、 BY4AA是老三家,BY1QH在代替了去年的BY1SK,有趣的是参加了CW比赛的全是双模式都参赛的。由此可以发现,随着业余电台的普及,对年轻人来讲,CW有一定的门槛,训练周期比SSB长,年轻ham中能SSB CW双修的人数明显不如老一代的ham多,即便是突击通过了高级别值机员证书考核,也未必能从容应对比赛。

1990年抄录的题库,当时CW水平不过关,只能放弃更高级别的考试
1990年仅参加SSB一个模式比赛的两支队伍是去年才开台的天津和平区少年宫BY3CC和江苏省协会台BY4RSA,他们都是第一次参赛。这一年BY1PK仍然是两个模式的第一名,但却停下了创造记录的脚步,SSB成绩是245万/3000-QSO,CW是166万/2300-QSO,传播的确比去年略差,但也是处于高峰期,也许是BY1PK的条件基本定型,成绩直接和传播正相关。BY4SZ在两个模式的比赛中都有了明显提高,SSB的约2800QSO/335万分和CW的133万/2100QSO的成绩大幅超出前几年自己的结果,并向BY1PK靠近,这一年BY4SZ应该在某些方面有所改变,目前没有查到相应资料。值得一提的还有BY4RSA,南京团队第一次参加SSB比赛,就有了近190万分/2500QSO的结果,比很多初次参赛的团队好得多,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支团队的实力是比较强的。1990年的比赛中BY3CC和BY4AA分别有华裔美籍(KU6T)和德国OP(DJ7BU)的外援,不过外援的加入对成绩并没有太大帮助。
清华大学BY1QH,我国最早的大学集体台,接待了很多国外OP
1990年的WPX SSB比赛仍旧只有两支队伍,3年来每次的参赛队都有点改变,这次是BY1PK和BY8AC,其中BY8AC是开台近5年来第一次在竞赛中亮相,他们的成绩接近BT4YL 1988年的记录,能力值得肯定,而BY1PK则远超记录,其实他们的QSO并没有BT4YL当年的多,只是BT4YL的系数实在太低(猜想当年的BY4YL因中日友好特设台的原因,被JA台围攻,QSO不少,但系数被拖累了)。
成都市青少年宫未来号业余电台BY8AC
1990年的WPX CW第一次出现了中国参赛成绩,而且是个单人成绩,他是在  WPX SSB比赛中亮相后又一次出现的BY8AC,虽然只是象征性的10个QSO,但第一次总应该被记录下来的。恰好我的笔记中有较早开台的成都青少年宫“未来号”电台BY8AC的一些设备资料:包括TS430S、FT107M、FT707三台短波收发信机,FC767和MFJ949天调各一台,三单元八木天线、10米波段直立天线和44米双极天线组成了天线系统,比不上同期的BY1PK BY4AA等大台的“豪华”,但也属于当时被羡慕的对象。

经过前5年的竞赛导入期,1991年的CQWW的竞赛热情明显降低了,SSB只有BY1PK和BY4AA两队,比当年CQWW CW的BY1PK、BY4AA和BY4SZ的三个队还少,其实1991年的传播是22传播周期的第二个顶峰,虽比198 9年底略低,但相比后面的几十年,22周期顶峰的SSN是个很高的数值,这些年只有BY1PK抓住了机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好成绩,然后就长时间离开了赛场,几个老牌集体台也都集体“退烧”。
BY1PK在1991年CQWW CW SSB比赛中抓住传播创造了辉煌
话说BY1PK在1991年的比赛中光芒四射,CQWW SSB MS的QSO数量高达4000,383万的高分也在记录榜上维持了很长时间,CQWW CW成绩也是很好的3100QSO/275万分。如果有机会找到资料的话,我很想单独写一段文字来还原当时这两场经典的赛事。

1991年的BY4SZ (当年的BT4AG BT4AW特设台)

当年的WPX SSB也进一步减少到只有BT4AG一个队伍参赛,从OP名单上看出,这是BY4SZ的特设台,他们以2875QSO/295万分的成绩险胜去年的BY1PK,写下了一个新WPX SSB记录。
回想了一下,那些年比赛还是个很高大上的事情,毕竟竞赛不是当时我国业余电台活动的主流,身为那个年代入门的HAM,竟然完全不清楚上面写下的这些东西,不光无法亲身参与其中,甚至连普通的日常QSO都是很陌生的。
[ 此帖被BA5CW在2020-09-25 15:55重新编辑 ]
离线BA5DX
发帖
3797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20-09-19
此文要收藏 ,图片挂了
离线hamly
发帖
2419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20-09-21
支持更新
DE BH6KWC OM64
离线bg5baa
发帖
55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20-09-22
向老一辈无线电爱好者致敬!

内容来自Android手机客户端

离线BH4AAD
发帖
112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20-09-22
向老前辈致敬
生命不止CQ不息
离线BD3TX
发帖
1724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20-09-23
膜拜大神,仔细拜读了
BD3TX  EX BG3MKT
姓名:李晓亮

唐山DX集体电台:WWW.BD3RX.COM
                         WWW.BD3RX.CN
TEL :18131515898
离线BA7NQ
发帖
10236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20-09-24
期待写到2020,然后再展望20年
我的微博: http://t.sina.com.cn/ba7nq
我的BLOG: http://ba7nq.blog.163.com
我的位置: http://aprs.fi/?call=ba7nq-9
"Smile" when you talk. Sound happy and relaxed. People like to call happy people.
离线BA5CW
发帖
5025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20-09-24
七 1992年开放个人业余无线电台

我在前面感叹的生不逢时其实和这个有点关系,这个BY4BB以及BY4BLW是我高中的活动范围,高中参加无线电制作兴趣小组的两个指导教师后来就是业余电台的主管和教练,周育建是我同一个高中也是同一个少科站的学弟,经过3、4年的培训,他们成为了业余无线电的生力军,90年前后大批学生军加入了业余无线电群体,也培养了不少优秀的ham,很羡慕他们所处的时代。史料记载中也发现连率先开设个人电台的老一辈爱好者,也非常羡慕集体台的小朋友用八木天线一个接一个通联国外台,而个人台的偶极天线,简陋的电台设备只能在边上干瞪眼。刚工作的几年一般都会比较忙碌,1992年由于项目转让,我去了广东一个偏远小县城工作,断断续续在那里呆了7年,去广东之前赶上了CRSA举办的首届全国业余收听比赛,邮购了DT92收信机套件饶有兴趣地装配、调试,并抄收竞赛电台发出的报文,据说有2000余人参加,自认为成绩不好,所以没有递交日志。至此以后,就基本脱离了业余无线电活动。仅仅是差了半年到一年时间,没有熬到个人业余电台开放,如果晚一点离开业余电台队伍,很可能会在小县城里设台,赶上一个大时代,现在写这篇文章时也会有更多的真实感受。

1992年的收听日志

1992年9月国家体委和无委颁布了《业余电台暂行管理办法》,在这个框架下,同年12月首批对22位老业余无线电家开放了个人业余电台的设立。1993年颁布了”个人业余电台等级证书考核暂行办法“以后,迎来了我国个人业余电台的春天,真正展开到大多数爱好者从低级别开始不断升级已经是1993年后的事情了,一直到1998年又举行了第一次个人一级操作证书的考核,进一步和国际业余无线电活动接轨。但从比赛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段由集体台参赛为主转向个人台参赛的过渡期,大部分老集体台都像是完成了基础使命,逐步退出了赛场,BY1AA和BY4AA算是坚持比赛活动比较长的两个台,他们分别于1992年和1993年暂别了主流国际竞赛。
BY4AOM是上海老业余家的集体台,他们也是第一批获准个人设台的主力


1992年虽是政策的分界线,但从政策出台到落实普及是不会一蹴而就的,就比赛的角度而言,参赛台主体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只是从前两年开始操作员逐步过渡到年轻ham为主,CQWW SSB有BY4AA,BY4RSA和BY3CC参加了MS组,借助良好的传播,BY4AA做到了近2700QSO/168万分,完成了那个时代他们最后一场比赛,第二次参赛的BY4RSA在陈方(BZ4RC)的带领下以近2800QSO/170万分的成绩力克BY4AA获得当年第一名,BY3CC也在华裔HAM KU6T(BY3CC的赞助者)辅导下再次参赛。

KU6T王耿介前辈198 9年捐赠了BY3CC,并连续两年辅导参赛


1992年的新鲜事是出现了我国第一个多人多机的参赛队BY4SZ,秉承前几年的新生力量的培养,苏州能参加比赛的ham越来越多,虽然MM成绩还比不过当年的的MS组,但这毕竟是有史以来我国第一个MM成绩,表征了他们的活力。这从1992年的CQWW CW比赛中也可以发现,BY4SZ是唯一的一个参赛台,在CQWW CW MS组的比赛中1300多QSO和55万的成绩虽明显低于他们自己前几年的成绩,但也许是因为新生力量的加入,培养新人付出点代价也是必须的。


1992年上半年的WPX SSB赛场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两个参赛台都是单人组,而且BY8AC的王涛创造了一个近3000QSO和717万分的匪夷所思的高分(看来BY8AC比我前面介绍的硬件设备有了不小的改善,至少增加了功率放大器),这个当年全球第15名的成绩在我国WPX SSB单人高功率全波段榜上遥遥领先了近30年,至今没人打破,后来无论哪个年代,成绩最多只达到他的一半左右。另一个参赛台则是由大家熟知的BZ4DJW周育建(BA4DW)操作的BY4BB,在上海卢湾区体育俱乐部业余电台,初出茅庐的周育建参加单人低功率20m单波段比赛,以786QSO/79万分的成绩获得了该组全球第一名。这一年的WPX有点耀眼,这也是国人参加单人比赛的开端,划了一个明显的分界线。
我国第一张全球第一名的奖状,虽是一个规则上我们不太吃亏的WPX比赛也不是含金量更高的全波段比赛,但由一个高中生获得,还是很不容易的


我在前面感叹的生不逢时其实和这个有点关系,这个BY4BB以及BY4BLW是我高中的活动范围,高中参加无线电制作兴趣小组的两个指导教师后来就是业余电台的主管和教练,周育建是我同一个高中也是同一个少科站的学弟,经过3、4年的培训,他们成为了业余无线电的生力军,90年前后大批学生军加入了业余无线电群体,也培养了不少优秀的ham,很羡慕他们所处的时代。史料记载中也发现连率先开设个人电台的老一辈爱好者,也非常羡慕集体台的小朋友用八木天线一个接一个通联国外台,而个人台的偶极天线,简陋的电台设备只能在边上干瞪眼。
[ 此帖被BA5CW在2020-09-25 16:04重新编辑 ]
离线BA5CW
发帖
5025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20-09-24
八 1993年新政策后的新群体


1993年继去年开放个人业余电台后,国家颁布了《无线电管理条例》,法规逐步完善,我国的无线电竞赛活动进入了第二个时期,属于一个个人比赛的启蒙时期,这期间的SSB参赛活跃度明显比CW高很多,原因在上一篇时已经分析过了,操作者的主体发生了很大变化,新一代的ham虽然赶上了一个业余电台活动的好时期,但相比BZ年代更严格的考核升级制度,1993年大多数爱好者必须从4级SWL开始一步步升级,要获得完整的短波操作权限需要经过好几年的磨练,CW的训练也需要时间积累,一批懂英语的年轻ham显然可以很快上手SSB比赛。

1993年的“55”节中断了45年后重新恢复,1993年开始有了14180的bravo net且随后坚持了20多年,1993年CQ业余无线电(会刊)创刊......全国各地频繁开展技术交流会、技术讲座、野外通信、救灾应急通信演习等活动,但是有关比赛方面的培训和资讯却是很贫乏的,他们艰难地,甚至是孤独地探索着这片新天地。1993年对大部分个人来讲,仅仅是有机会参加CRSA举办的业余电台SWL收听竞赛,作为一个DT92收听赛的进化版本,仍处于导入阶段。
继92年的收听赛后,93年继续举办收听赛,向大众普及业余电台活动


1993年的CQWW比赛CW没有我国参赛队递交的成绩,SSB一反常态5个参赛队中4个是单人成绩,只有一个MS成绩,其中BY1QH和BY4BCN是单人低功率全波段,BY4BC和BY5QA是单人低功率15米,BY5QB是MS,除了BY4BC(坐落在徐家汇上海徐汇区少科站业余电台,离开我工作单位很近,1990年开台后曾去拜访过)的626QSO/8万分的单波段成绩不算很低,其他4个只能列为打酱油的水平,没有了老牌集体台的参与,我们在CQWW比赛中的成绩断崖式得下降,可以看出,参赛的台都是学生操作员,一方面操作水平稚嫩,另一方面作为学生也没有太多时间全力以赴参赛,虽然他们的操作平台是集体台,但这些区级或中学级的业余电台天线和硬件水平也是和那些标志性大台有差距的,没有功放只能参加低功率竞赛,参加多人单机就是勉为其难的重在参与了,成绩不如人意也情有可原。
1986年就成立的BY5QA 福州市教学实验中心业余电台

80年代前期成立的集体台,他们大量接受了国外ham捐赠的器材,不但在短波上的电台设备、功放和天线日趋齐全,还得到了在RTTY、SSTV、PACKET RADIO、卫星、EME等设备和操作的培训,国外也希望一个稀有字头能全方位地发展起来,业余无线电活动也成为改革开放初期中外友好城市的互动内容之一。
1990年开台的上海市长宁区少科站集体电台

再加上初期的集体台以体委(政府)为背景的居多,在设台资金、基建和器材添置上也更容易得到支持,这和后来新设的更基层的业余电台不可同日而语,一般学校、少年宫、少科站的短波器材好一点的是一个楼顶铁塔,一副三单元三波段八木(A4S居多,有TH7DX的可以算是比较有钱的单位了),一个入门级的电台(IC-735、751,FT-747、757,TS430、440为主),差一点的甚至只有DIPOLE天线,主要培养学生的基础操作技能和体验日常通联,参加比赛都是个别操作员的自身兴趣的驱使。
BY4AA的学生操作员BZ4DHI

93年的WPX,CW比赛有一个BT1BJ的台参加了MS,从OP名单上看,由两个法国操作员和4个BY1PK的操作员组成的团队,估计是BY1PK的特设台,以2200多QSO/331万分写下了第一个WPX CW多人单机的记录,同年还有两个上海学生参加了15米单波段低功率比赛,他们分别是CW的BZ4DHI和SSB的BZ4DJW(BA4DW 周育建),前者CW 17个QSO是彻底的打酱油,周育建的SSB成绩也比他去年的20M单波段要少一些,显然他们都是在本区的集体台上用值机员呼号参赛的,在上述下半年的CQWW比赛中则是用集体台呼号参赛。
[ 此帖被BA5CW在2020-09-24 18:23重新编辑 ]
离线BA5CW
发帖
5025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20-09-24
九 1994-1995年竞赛活动的低谷


1994年的CQWW SSB比赛有4个集体台参加了MS组比赛,另有一个单人大功率全波段的参赛者,多人和单人数量的对比正好和去年相反,MS组BY4RSA、BY4SZ、BY5RT、BY4BCN中前者BY4RSA是第一名,成绩比他们自己1992年的成绩有所下降,传播在高峰后快速下降已经开始表现出来了;后者BY4BCN是上海长宁区少科站,从去年开始活跃,这次是美国的N3NGC带着学生一起参赛的,185个QSO的成绩仍然很差,再次说明基层集体台的参赛条件有限(见上一篇的照片),估计是低功率参加MS组。单人参赛者是BY1QH,没有看到OP名单,但2500QSO/160万分的成绩却是非常好的,尤其是在传播比较差的时期明显超越了1987年自己写下的记录,奇怪的是这个成绩并没有被写入CQWW的官方记录中。
1987年就开台的福建师大附中业余电台BY5RT

从1994年开始到1997年的九十年代中期,是我国竞赛活动的最低谷,CQWW CW的比赛多人组参赛完全缺失,尤其是1994、1995两年,CW模式只有BZ4SCT(BA4ST俞解民)一个人接过BZ4SZ的接力棒参赛,他们开台后第一批操作员已经陆续远离比赛、甚至远离无线电活动,从老三家中另一个比赛台BY4AA的胡松青教练那里得知,1990年后有不少OP出国,其中包括集体台专职工作人员,也有部分学生,很多集体台学生毕业以后就离开了业余无线电群体,这个过渡期显得有点青黄不接。CW模式参赛的衰弱情况在WPX 上表现更为严重,只有1994年的BY1QH单波段低功率20米和1997年的BA4TB单波段低功率40米两个成绩,1995、1996两年完全是空白。

清华大学业余电台BY1QH,接待了很多欧美业余爱好者

然而1994年的WPX SSB中集体台却异常活跃,BY1QH、BY4BCN、BY4BPT参加了MS(多人单机)组,BY1BJ也象征性的出现在单人低功率20米上。经过这个短暂的热闹后,1995年的WPX SSB则和WPX CW一样完全沉寂了。1995年的CQWW SSB也没好到哪里去,只有BG4TBD(BA4TB虞涤松)的单人低功率15米和BY4BHP的多人单机。1995全年CQWW和WPX各两个模式中,只有3个成绩,传播的低谷伴随而来的是低比赛的活跃度。


实际上比赛这事历来不是CRSA的重点,尤其是1993年、1994年主抓个人台操作证考级,从1993年有一批门槛较低的四级函考开始,到1994年才有第一次需要集中闭卷的升三级考试,新政下只有已通过四级或原集体台1、2、3级值机员证书获得者才有资格参加个人三级考试,最终7月份全国28个考场的1100多人参加。从逐级获得操作证到最后设台on air,必然有几年的时间延迟,能进一步参与到竞赛活动中的确只是极少一部分,甚至连短波通联群体都属于少数。
1995年-1996年的10米FM活动获奖者,共有1200多人申领临时执照参赛

1994年CRSA集体台工作重点在青少年的培养,1994和1995年开始连续两年举办了“建武杯”青少年业余电台竞赛(夏令营);个人台普及的重点除操作证书考核、发展CRSA会员外,1994年酝酿了一个10米FM通讯赛,允许刚通过三级操作员考核的爱好者使用该活动指定的10米套件开台,甚至允许还没有考取操作证书的“香肠”通过特别函考临时申请BH呼号参加比赛,但由于套件设计和组织问题,活动推迟到了1995-1996年之间的一整年,我们现在熟悉的29600khz FM这个信道,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流传下来的,这是当年一个比较成功的活动,对后续业余无线电普及推广有着深远的影响。
1994年黄岩岛远征前的飞行探索

1994、1995年两年CRSA关注的除了上述内容除以外,还有一项内容远比比赛更有影响力,这就是连续两年的黄岩岛远征工作以及BS7H DXCC资格的获得。“1994年6月中旬的第一次黄岩岛DX远征是最艰苦的一次。除了情况不明外,一路气候十分恶劣。但是任凭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芬、美、德、日、菲组成的远征队团结奋斗,克服了所有困难,成功地架设了业余电台BS7H,完成了联络任务”——摘自陈平:黄岩岛的故事。
1994年黄岩岛远征时的操作平台

由于这次新DXCC的远征因操作平台支撑在水中而没有被认可,于是在1995年又组织了一次符合规则的BS7H远征,继而还遇到了“最小面积”等一系列问题,通过CRSA的代表和部分国外远征家一起据理力争,这个新的DXCC资格终于被确认了,为后面1997年大规模正式远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继1994年的探索后,1995年又一次的黄岩岛远征活动
[ 此帖被BA5CW在2020-09-24 18:28重新编辑 ]
离线ba4sd
发帖
327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20-09-24
收藏,建议出一个全集的书,或者电子书,期待中
徐建华
13806264735
ba4sd@163.com
离线BA5CW
发帖
5025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20-09-25
十 1996年个人呼号参赛的新时期

如果真的是传播影响了比赛热情,1996年的CQWW情况则给出了一个否定的答案。在22传播周期的最低谷,1996年CQWW SSB有9个台参赛,是我国比赛活动经历10年后的历史最高值,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5个多人单机组参赛队中BY4RSA和BY4SZ是这个转变时期继续保持参赛的标杆,成绩也基本保持了原来的水准,另外三个台BY1BY、BY4BZB、BY5WS是新面孔,1996年前后开始出现以个人呼号的字头参赛者,无锡的两个老大已经是BA了,BA4TA参加的是低功率10米单波段,BA4TB参加的是低功率15米单波段,美国爱好者以BY1/K1VWL的呼号参加单人低功率全波段比赛,只有BY3AM是以集体台呼号出现在单人低功率全波段比赛中,在传播的低谷谈成绩意义不太大,不详细展开了。

BY4BZB 上海闸北区少科站的TH7DX天线

抛开成绩我们来看看政策的变化带来的时代变迁,正如上一篇谈到的个人业余电台虽然是92年恢复的,但是从政策制定到普罗大众个人呼号考核的实施直到参与到比赛中来有好几年的延迟是很合理的。另一个影响个人台活跃度的原因是电台设备,以九十年代初普遍的个人工资水平来看,一部最便宜的商品化电台需要不吃不喝积攒很多年才能买得起。1990年我用上班后第一个月的工资买了台库存139收信机,到1991年由BY4AA的徐儒台长带着去部队买了淘汰的77收信机,如果没有这些二手机,除了1992年收听赛中组装的DT92能非常勉强用于接收业余无线电信号外,想收听都困难,更不用说把信号发射到空中了(当时也没有资格),当年的理想就是这辈子能买得起一部像BY4AA角落里看到的IC735(当时所谓的便携机,价格8000-17000元)。个人业余电台开放后很多人是用收信机加简易发射机开始ON AIR的。1996年以前个人参加比赛的最好途径就是利用集体台设备参赛,这就是当时典型的状态,参赛活跃度的降低传播原因是次要的,个人台硬件限制才是主要原因。

BY4SZ是继BY1PK后的一个活跃于赛场的集体台,很少有老照片,上图借用现在负责人BA4SZ的照片,2017年有幸参观过这个武装到牙齿的现代集体台,令人羡慕


我们回到CQWW CW上,1996年清一色三台单人比赛,而且都是江苏的,BZ4SCT和前两年一样借用BY4SZ参加低功率全波段,与前两年的孤独不一样的是,BA4TB和BD4SE分别参加了低功率80米和10米比赛,这是CQWW CW比赛中首次出现个人呼号。1996年的WPX SSB也有两个个人台,BG4DW的40米低功率和BY1QH/K1VWL的全波段低功率,哈工大的BY2HIT也完成了他们的首次比赛,参加的是多人单机组。

1995年哈工大校庆借BY2AA设备开特设台,年底成立了BY2HIT

1996年必须提到的是WRTC,这是继1990年西雅图友好运动会第一届WRTC雏形后的又一次盛会,仍在美国西部,地点换成旧金山湾区,共有52+2个队参赛,其中中国和拉托维亚是以表演队的身份参加的,所以由CRSA指派了秘书长BA1OK和江苏协会BA4RC两位作为运动员身份由八重洲公司赞助参加,同行的还有当时还在CRSA的BA1FB。当年WRTC规则是倾向于CW的,比SSB的基本分高了一倍,比赛采用的也只是双人单机,中国队的呼号是AH3D,不要以为CRSA派出的两位只是领导,他们其实都是快速收发报运动员出身,而且在这之前国内有点竞赛经验的操作员基本局限于老集体台的专职工作人员,这次王新民(从BY1BY开始到BY1PK)和陈方(BY4RSA)两位是其中的佼佼者,巧的是两个表演队都采用全程手键/自动键方式技惊四座,但中国队用纸质录入LOG的错误率很高(不过抄收本身也有可能也有不小的错误率),18个小时比赛时间最终QSO数量是1921个,总分36万分,当时的冠军是2500个,大多数队伍是2000多个,如果和正式参赛队一起排名,约为45名(共52个成绩)。我自己作为WRTC2014的参赛者,对这个成绩的理解或许更深刻一点,我们老一辈的值机员虽然竞赛经验不够丰富,但是他们的操作基本功明显比我们后来者高,如果不是我国整体竞赛水平落后,平时竞赛经验可以更多一点,采用现代计算机录入日志的方法,他们的排名会更高,值得骄傲。
没有找到1996年WRTC中国队的参赛照片,图片显示的是当时设台情况

1996年还有另一事情比较值得记录:山东省业余无线电短波通信比赛,在这以前我一直认为现在的WAPC是我国第一个自己举办的比较符合通常意义的短波比赛,但当我翻开历史后,发现这个青岛凌波杯(BY4LB)举办的比赛比WAPC早很多,而且青岛协会以类似的形式一直坚持到了新千年后的好几年,不过这是一个局限国内通联的比赛,从这个意义来看,十五年后的WAPC才是我们自己举办的第一个国际接轨的短波竞赛。

青岛协会是举办短波比赛的先驱

这个比赛不同于1996年举办的全国业余无线电锦标赛,全国锦标赛有很深的军体运动的烙印,一定程度上是把前两年的全国青少年比赛扩展到了成年人,主要用以普及业余无线电知识、硬件及动手能力、模拟电台操作能力等,很有中国特色,类似的青少年比赛也一直延续到了2018年。反观“凌波杯”,虽然参赛人数少和推广力度限于当时条件也做不大,但无论如何是一个更像现代比赛的雏形。
[ 此帖被BA5CW在2020-09-25 15:54重新编辑 ]
离线BA5CW
发帖
5025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20-09-25
十一 1997-1998年 集体台新主体及1*1竞赛呼号的开端

1997年香港回归,本文的最开始就写的是我国大陆的业余电台比赛活动情况,要说明的是,本系列文中的“我国”均指我国大陆(BY字头的简称),因为香港澳门台湾的情况完全和恢复个人业余电台前的大陆很不一样,放在一起比较不太适合,香港1948年开始有CQWW参赛台,虽然不算活跃,但至今基本没有中断,台湾和澳门也一样,只是活跃度比较低而已,到后续的文字中有一些和BY相关度较高的港澳电台偶尔也会被提及作为比较。
1997年香港业余电台可以使用VR97字头,VR97SAR是官方特殊台


1997年还有一件大事是BS7H黄岩岛的远征,经过1994、1995年黄岩岛的探索和DXCC资格的争取,这次是BS7H的正式上演,队长是CRSA领导BA1OK王新民和远征狂热JA1BK沟口,CRSA的另外一个领导BA1HAM陈平、江苏协会领导BA4RC陈方,资深hamBD4RX王龙、广东的BD7JG简言和BG7KW张建华都作为中方队员参加了活动,当然还有其他多国OP支撑起了这次伟大的远征。对于我国爱好者的意义则是推动起了今后来几年火爆的IOTA和DX活动,但在狭小平台条件下,采用直立天线带来一定限制,14000的QSO数量显然是不能满足需求的,10年后2007年再次远征才相对缓解了很多。

1997年BS7H黄岩岛远征

1997年的CQWW SSB我国分别有三台多人单机和三台单人组,多人比赛的主力军从初期的BY1PK,中期的BY4SZ,到九十年代中后期转变成了BY4RSA,南京的竞赛水平几年来基本稳定,北邮的BY1BY第二次继续参赛,福州八中的BY5QN则是第一次参赛。单人组的三个人都是后来很厉害的操作员,他们是BA4TB的10米低功率,BA4DW的全波段低功率以及在BY1QH操作的OH2PM参加了20米低功率组,90年代后期的很多单人比赛和这三个人有关。

BY4RSA 江苏省无线电运动协会业余电台 BA4RC(右),照片来自BA5AG左

CQWW CW比赛也是三个单人台,BA4TB继续活跃,这次他是低功率全波段,BY1QH仍旧是外国人在操作,ES5MC作为OP参加的是20米高功率,单波段1388QSO可以算是个不错的成绩,BY4SZ继续在BZ4SCT(BA4ST)占领下参加了全波段低功率比赛,并留下一个45万分/1250QSO的新记录。WPX CW比赛终于打破了两年的完全寂静,BA4TB参加了40米低功率,WPX SSB也还是BA4TB一个人的舞台,他报了低功率全波段。


B1Z首次比赛,前BA1HAM BA1AA BA1DU,后BA1KA BA1CL BA1FB BA1AJ


1998年是个闪亮的年份,趁1997年黄岩岛远征激起的DX和远征热潮,以及1996、1997年连续的3升2、2升1个人操作证书的考核,更多的个人台可以不受频率使用限制,也趁着1998年CRSA为了适应我国业余电台活动快速发展的需要,借鉴国外的业余电台管理经验,在北京举办了首届业余电台讲师、监理人培训班。竞赛政策上出现前所未有的有宽松,这年的CQWW SSB我国首次出现了1*1的竞赛专用呼号,由当时在诺基亚工作的OH2BH(马蒂)领队的芬兰人团队由公司赞助,借BY1PK的资源,用B1A的呼号大干了一场MM(多人多机)比赛,这个8739QSO高达1千万分的MM成绩至今无人打破。据BA1AJ在《B1Z的故事》中介绍,当时的B1A是北京DX俱乐部在BY1PK的支持下,一路绿灯办下的竞赛呼号,邀请了在中国工作的OH2BH过来参赛并辅导比赛,不料外方反客为主,变成了芬兰OP为主,北京DX俱乐部的成员为了完成原先的设想,立刻申请了一个新竞赛呼号B1Z(用字母Z呼应B1A的A)在北邮的BY1BY参加MS(多人单机)组,但我没有查到递交成绩,据说成绩不太好是因为条件简陋,据BD4AHS回忆北邮BY1BY 1990年开台时用的是一台ATLAS(美国电台),天线也仅仅是三波段的倒V,到1995年校庆才申请到经费购买了一台TS450。这次B1Z比赛使用的电台和定向天线都是临时带到北邮的,功放则是BA1DU自制的GO2KW,硬件上确实远不如在BY1PK操作的的B1A。


关于这次比赛的详细资料现在已经很难得到了,只能找到N4GN在DX网站上发布比赛预告的日文资料,大意是:"1998年CQWW SSB竞赛,由北京DX俱乐部(BJDXC)和南中国海DX团队(SCSDXT)联合参赛,这是中国大陆前所未有的一次多人多机比赛, CRSA 和中国政府允许使用 B1A的呼号进行此操作,6个波段分出三组(160/20,80/15,40/10),使用八重洲的FT1000MP、Alpha 91B线性功放和指向性天线(40米三单元,20米4单元,15米三单元,10米5单元),QSL卡片由 KU9C 处理,芬兰操作员 OH2BH、OH2KI、OH2PM、OH2TA、OH2YY、OH6LI,中国操作员 BA1AA、BA1AB、BA1AJ、BA1DU、BA1FB、BA1HAM、BA1KA、BA1OK、BG1AC、BZ1DCH、BZ1BM、 BA4TB"。(注:实际上大部分中国操作员参加了当年的B1Z团队) ,从操作员和设备来讲,都是比较豪华的,传播也不错,当时BY的稀有度也比较高,因此取得了很好成绩也不奇怪。
1998年 B4R的卡片


江苏和广州的爱好者也是首批使用1*1竞赛呼号的幸运儿,江苏团队BY4RSA以B4R的呼号参加多人单机比赛,成绩和之前的BY4RSA差不多,广州团队的呼号是B7K,但是无法找到具体比赛资料了。另外两个MS(多人单机)台是1996年出现过的BY2HIT和1998年刚成立的长春邮电学院BY2JCY,单人比赛只有BA4DW的低功率10米上报成绩。1998年的CQWW CW比赛仅有BA4DW和BY4SZ两人参加低功率全波段比赛,这也是BD4ST(BA4ST)连续第5年支撑着BY4SZ的比赛,当年的1228QSO/53万分以微弱优势又一次打破了他自己去年创下的单人低功率记录,5年来的CQWW CW几乎是他一个人的天地,而且成绩稳步上升。
借用BH4SRC(左)的照片,BA4SX(中)现任BY4SZ负责人,BA4ST(右)本文所述的九十年代BY4SZ的中坚,值得尊敬的前辈

在WPX的CW上,我们又看见了BA4TB的低功率全波段和BY1QH的多人单机,在BY1QH参赛的OH2PM、OH2BH两个大名鼎鼎的ham成绩当然不俗,2174QSO/340万分的成绩刚好压过1993年BT1BJ(BY1PK)的记录。倒退回1998年三月底的WPX SSB,5个参赛台是九十年代WPX参赛数量最多的一次,而且全是单人台,比赛OP中自然少不了BY1QH(OH2PM)、BA4TB、BA4DW等名字,也还有BA4TA和BD4SD的加盟。其中OH2PM的1848QSO/228万的高功率全波段虽是那年的最高分,但是比1992年王涛在BY8AC的那个神成绩逊色多了。

2014年本人第一次见到著名的远征家和比赛家OH2BH,他对黄岩岛远征的推动其了很大作用,1998年前后在中国参加了很多次比赛

今天是2020年9月5日,又到了1年一度的AA SSB,搜集资料时发现我国参加AA比赛正好是从1997年开始的,很符合这个章节的内容。1997年BA4TB除了独自出现在上述CQWW、WPX两个模式的四次比赛外,还参加了当年AA(全亚洲) SSB 15米单人低功率比赛,虽然只是61个QSO,但他开启了个人多样化、高频率参加比赛的时代。


一年后的1998年BA4DW跟上这个步伐,首次出现在 AACW 单人低功率20米,不过和去年的BA4TB类似,只是象征性的6个qso, 进而还参加了当年AA SSB 单人低功率全波段,成绩是343QSO。AA比赛不是本文的主要分析对象,借今天比赛的东风,我仅仅列出新千年前后的几次AA比赛的成绩,有助于了解当时的情况:

  • 1999年CW BA4DW 15M低功率 600qso
  • 1999年SSB BA4DW 低功率全波段 522QSO
  • 2000年CW BY1DX 15M大功率4223QSO,BA4DW 低功率全波段1518qso
  • 2000年SSB BA4DW 低功率全波段1333QSO,BA4EG 低功率全波段1570QSO
  • 2001年CW BA4TB 20M低功率 384QSO
大伙儿可以参照一下二十年以前的大功率单波段4000多QSO和低功率的1500多QSO,二十多年以后的你们可以做到吗?
[ 此帖被BA5CW在2020-09-25 16:33重新编辑 ]
离线BA5CW
发帖
5025
只看该作者 19楼 发表于: 2020-09-25
十二 1999年个人竞赛台开始出成绩

一晃时间到了九十年代的最后一年,传播爬升上来很多,个人台和集体台活动都已是热火朝天了,个别爱好者已经获得了WAC、DXCC、WAZ、IOTA等奖状,CRSA获得1998年IOTA杰出DX远征奖,而BA1DU和BA7JA也获得一级IOTA奖章,每年CRSA的青少年业余电台锦标赛和青岛协会创办的个人台短波通联比赛也连续举办了好几年。九十年代后期各种信息渠道对比赛的介绍也逐步增多,一些稍微次要的比赛,例如ALL ASIA、IARU HF、IOTA比赛等,已有个人台开始零星参与,增加了自我训练的机会,但没有太多的数据支持,难以具体描述。
1999年澳门回归特设台XX9SAR

1999年CRSA中断了很多年的集体台台长会议在上海召开第三次会议,回顾了十八年来的历史,总结经验,展望未来。1999年我国第一个“奖状”——CRSA 0-9区奖出台。1999年CQ业余无线电家开始刊登多个国际比赛的规则翻译稿,以推动普通爱好者参加国际主流竞赛。1999年CRSA开通了CRSA.ORG.CN的网站。
CRSA 0-9区奖状


1999年CQWW SSB的参赛队伍在官方数据平台上达到了8台,加上没有上报成绩的B7K,已经和1996年的9台持平,共有4个使用1*1竞赛专用呼号的参赛队,也和去年一样。其中B1Z不满去年被B1A边缘化而仓促应战的结果,1999年再次组队参加多人多机组,但从理智的角度看,想要创造好成绩,用资深操作员承担比赛的策略是无可厚非的,B1Z那1000出头的QSO/21万分的多人多机成绩和去年的B1A也有天壤之别,即使和同年(1999年)BY1PK的MS成绩比,B1Z的MM成绩还是差了一些。BY1PK 1999年SSB OP中除了BA1AB和BZ1AL外,还看见了BA1RB(范斌)和领导BA1OK(王新民)这两个名ham。B4R的多人单机仍然稳定发挥,虽比去年略差,但仍保持了第一,甘肃的B9G(BY9GA)和长春的BY2JCY(1998年成立,FT757+DP)也是多人单机,他们都是体验着参与的乐趣,成绩并不重要,从资料上知道广州的B7K已是连续两年参加了多人比赛,但都没有递交成绩,也找不到更多资料。上海的三个年轻个人台参加了单人单波段低功率比赛,这三个都是集体台培养出来的优秀操作员,有点像约好了似的默契,BA4DW是10米,BD4ED是15米,BA4EG是20米,在高波段上一字排开。其中BD4ED黄啸宇的成绩惊人,单波段低功率就达到2127QSO/51万分,这个记录后来保持了6年之久。
BD4ED(BA4ED)非但是个比赛达人,而且是个天线达人,他的系列天线,包括正V、直立、单波段八木,尤其是陷波器八木让很多经济条件有限的台用上了定向天线,(现在的BG7PNV是不是有点像?)

1999年CQWW CW的热闹程度不次于SSB,有7个国内参赛台,是CW历史新高,多人和单人的比例是2:5,B4R和BY1PK参加了多人单机组,BY1PK的申报成绩非常高,接近了4000QSO和325万分的成绩本可以打破他们自己在1991年创造的MS CW记录,但最终官方公布成绩却只有2500QSO/130万分,扣分率高到有点不可思议,严重怀疑是递交的log出了什么问题。B4R的成绩可圈可点,3000QSO/220万分虽然比1991年BY1PK的记录低一截,但这对于一支年轻团队来讲是难能可贵的,操作员名单中都是我们现在很熟悉的BA4RC 、BA4TB 、BD5RV和BD4RX等,这都是当时国内和BJDXC齐名的JSDXC(江苏DX俱乐部)的主力成员,B4R毕竟带着BY4RSA的基础,714X天线在15-20-40这几个重要比赛波段上是非常出色的,连同FT1000MP的电台,都是当年集体台中屈指可数的好设备,加上已经有了5-6年的竞赛经验,到了开始出成绩的时候了。


以BY4RSA为基地的B4R是九十年代后期多人单机比赛的标杆

CW模式的单人比赛程爆发性增长,BY1DX(OH2PM)参加了的高功率全波段组,这个1999年3月刚成立的北京朝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是诺基亚中国赞助的,这次近2900QSO/319万分的单人成绩被写入了这个组别的记录,十三年以后(2012年)才被我打破。个人参赛台包括BD4ED、BA4DW、BA1DU的低功率全波段和BA4EG的低功率40米,通过多年训练,尤其是这些年的IOTA活动的磨砺,年轻一代的CW水平也提了上来,其中BD4ED继CQWW SSB创造了好成绩后,在CQWW CW上又一次惊艳了大家,2700QSO/184万的低功率全波段至今都算是个最高分,但不知为什么没被写进当时的记录(我猜想有可能是纸质log的问题),这个成绩只比芬兰人在BY1DX的高功率组少150个QSO,只因低功率做的系数少了很多,总分和BY1DX的319万有差距,但功率造成的差别已经被明显拉近了。我短波DX和比赛入门的初期,得到了黄啸宇的很多帮助,虽然比我年轻,但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我的师傅。

芬兰火腿赞助北京朝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BY1DX,也成为芬兰OP的活动中心

反观1999年上半年的WPX SSB并没有像下半年的CQWW SSB那样火,芬兰诺基亚赞助的BY1DX刚开台就由大名鼎鼎的OH2BH操作,但低功率15米1000多QSO/120万分并不比黄啸宇、周育建等年轻人出色,另一个单人是BA4DW,全波段低功率近1600QSO/219万分反映了他当时的水准。唯一一个多人单机组的BY4CSZ是我女儿母校上海中学的集体台,和其他中学集体台没有太大差别,成绩也是很一般。
1999年WPX CW三个单人OP在前面写的CQWW CW比赛里也都有提到:BD4ED大功率15米,BA4DW小功率15米,OH2PM操作的BY1DX大功率全波段,成绩都还可以,尤其是BY1DX 2400多QSO/近500万分的成绩是个历史新高,甚至以单人成绩大大超出了前些年MS的高分。
[ 此帖被BA5CW在2020-09-25 16:40重新编辑 ]